劉振群
摘 要:環境史是在生態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研究人與自然之間在社會、歷史、政治等多個方面的關系的重要科學史觀。從環境史觀角度出發探究中學歷史教學策略可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就環境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方式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環境史觀;歷史教學;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自身的生活環境安全關注逐漸增加。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能源不足等都成為制約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所以在現代化生產和建設中必須要堅持環境保護和資源開采并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現在很多教育領域都在潛移默化地滲透環保教育,使之廣泛傳播。相對來說,中學歷史因其學科特點,涉及的環境史的內容還是有所匱乏的,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歷史學思維,開展環境史學教學研究是現階段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一、環境史與歷史學
以往我們常常關注和研究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等宏觀史學,而忽略了微觀歷史的研究。隨著史學的研究不斷深入,人們將目光聚焦到很多容易被人們忽略的歷史線索中去,比如很多史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環境的變化對于歷史發展造成的影響非常重要,甚至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因此,出現了許多諸如環境史、綠色環境史、土地的變遷等研究歷史與環境發展的專題史。而這些專題史的研究成果又反過來提醒著人們,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呼應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滲透環境史的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危機意識,從而讓可持續發展戰略植入學生的潛意識里。然而,說的容易做的難,下面就如何滲透環境史觀于教學中,談談自己的一下看法。
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生態史觀的策略
1.根據教材大綱,在教學計劃中滲透環境史觀
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作為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一定要深刻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對學生的知識要求,然后仔細分析其和環境史之間的相似處,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延伸教學的內容,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史,讓學生可以在歷史課堂上認識到環境問題,從而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比如,在講到孫中山三民主義時,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節是為了紀念誰么?接著將孫中山生前重視環保,造福于民的故事告訴學生。在工業革命這一節課程中,就蒸汽時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行分析,大量的廢水、廢氣直接排入環境中,污染人類生存的區域,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2.通過課外活動輔助,提升學生對環境史觀的認識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要想充分提高學生對環境史的認識,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時間是不夠的,對此,可以適當展開一些小的課外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感觸自然環境破壞給人類發展帶來的影響。比如組織學生去周圍的工廠進行考察,讓學生看到水渠里的污水排放,感受刺鼻的氣味,就會更深刻地認識到工業革命帶來的環境問題。
3.豐富教學手段,強化環境史意識
學生環境史觀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從培養到強化的過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對環境史的認識。
(1)多媒體展示
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態環境被破壞后的圖片,或者是上傳視頻資料,形成視覺刺激,強化學生的環境史觀念。
(2)開展辯論會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開展辯論會、撰寫論文等來提高學生的環境史意識。比如通過對比兩次工業革命,就科學技術雙刃劍這一主題進行辯論。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并且整理成小辯論文章然后細化分組進行辯論。
4.以史為鑒,引導學生反思
(1)為一己私利,大興土木,危害環境
大秦一統,秦始皇驕縱,為彰顯九五之尊,極度奢靡,遂派人大肆砍伐森林,興建阿房宮,導致山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嚴重,引發黃河水患。
(2)無休止的爭霸,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戰爭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史,戰爭雖不可避免,但它的破壞性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機械、化學等武器充斥的戰爭對環境的破壞尤其巨大。日本長崎在經過原子彈的損毀后,這些城市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基本都受到嚴重影響。
歷史學若忽略了社會力量與環境變動的復雜性,難免會自我局限。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環境史,一方面,是想通過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發展過程來認識過去的利弊得失,避免重蹈覆轍,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這對我國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比如能更好地認識人口與土地利用的關系,進一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
參考文獻:
[1]周曉東.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張韻.生態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及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