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穎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地理教學越來越重視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核心素養的培養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學當中的難點之一,那么,在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應該如何凸顯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成為教師的主要教學研究目標。主要針對在教學過程中關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策,提出更加詳細的要求,希望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對策
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提出了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當前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地理核心素養,并且明確核心素養的內涵,找到核心素養在教學當中的價值體現,并明確如何通過培養對策,來凸顯高中地理教學的核心素養。
一、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想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應該明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素養、核心素養以及地理核心素養是三個相似但是有著明顯區別的觀念,這三者之間是一個遞減關系,素養的整體涵蓋范圍最廣,之后是核心素養,最后才是細致劃分出來的地理核心素養。而地理核心素養的概念,是學生在經過地理學習之后,所產生的一種更加穩定、更加具體的核心素養和心理品格[1]。
在當前的地理核心素養中,一般情況下,我們以四個較為主要的要素作為重點的地理核心素養構成要素,第一個構成要素就是人地觀念,其次就是綜合思維,還有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由這四個部分共同組成的地理核心素養,也是當前地理教學過程中凸顯核心素養的四個主要要素。人地觀念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構成要素,它代表著學科的整體發展史以及各種地理觀念和地理思想,是重要的思想指導方向。而綜合思維能力,則是學生在經過地理學習之后,對于整體地理知識的思維發散能力和思考角度。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相比于之前兩個,在內涵上有所降低,但是也十分重要,區域認知主要是學生對某一個地區或者某一種自然環境,對于各種關系之間的認知和思想認識。地理實踐則是學生在經過地理學習之后,能夠將相關的地理知識有效應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地理知識應用能力。這四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是除人地觀念之外的三個構成要素之間,通過互相之間的交換共同組成人地觀念。也可以說人地觀念是其他三個要素的集中體現,所以說這四個構成要素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理念、思維和行動上的三個維度[2]。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策
1.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地理的核心概念
地理教學當中有很多的基礎知識,而這些基礎知識的靈魂就是地理的核心概念,核心素養在地理教學中也是以地理核心概念作為最重要的載體,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將這種核心概念進行一個有效的教學和滲透,成為核心素養能否進行凸顯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由于教學過程過短而產生的低質量教學情況的發生,并通過調動學生的整體感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盡量掌握相關的地理概念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讓地理教學具有更高的教學價值。
2.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地理規律
地理規律在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是學生能否有效應用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應該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選擇相關教學案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完整地掌握地理相關規律,從而讓學生在探究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擁有更高的效率,并且能夠有效總結自己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4]。
3.通過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綜合素養
在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下,高中地理教學目的從原來的知識教學轉變為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學,即高中地理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素養,教師要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際組織學生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研究性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地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當地水資源污染狀況調查研究。首先,確定課題研究規劃,明確目標。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通過采訪、調查等方式了解當地水資源應用情況以及人們對水污染問題的認識。最后,利用所學知識提出改善當地水資源污染問題的策略,通過這種課題活動的形式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分析能力。
從以上的內容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地理核心素養的凸顯最終的目的并不全是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達到育人的目的,所以這也是當前地理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地理核心素養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并利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獲得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丁曄.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對策探賾[J].成才之路,2018(14):38.
[2]吳欣媛.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3]蒙翔.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7):52-53.
[4]楊光輝.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18(1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