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蘭
摘 要:初三分冊復習注意學生的共性與差異,真正做到教學內容、目標分層,課堂操練、課后輔導分層、課外作業分層。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課堂教學;注重效果;提升能力
初三第一輪復習是以分冊、分單元復習為主的微觀復習,側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梳理。因為第一輪復習的目的是拾遺補漏、夯實基礎,不同于新課的精雕細琢,所以這節分冊復習課我安排了9年級第3、4兩個單元的內容。復習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二部分是listening與speaking,主要是針對中考聽說考試所做的話題聽說訓練。第三部分Things to memorize是再現這兩個單元Reading,Language兩部分所學的知識,呼喚學生的記憶。第四部分則是difficult points, 主要對這兩個單元的重難點進行講解與補充。這四個步驟的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一、教學設計
1.聽說兼顧,加強技巧訓練
分冊復習雖然是以對這兩個單元重點單詞、詞組、句型的梳理與記憶為主,但語言學習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所以把聽說訓練與第一階段復習結合起來,既對本章節話題進行了知識拓展,又培養了聽說能力,便于學生更好地應對中考聽說考試。
第一部分我圍繞第四課What should I do的話題,挑選了跟課文有關的話題,讓學生設置提問,訓練學生的信息提問。
第二部分我圍繞第三課place of interest的話題,挑選了一篇關于the tower of Pisa的旅游短文進行聽力強化訓練。通過這一步驟,學生得到鍛煉的不僅是聽力,更重要的是在聽的過程中捕捉重要信息、細節及預測問題的能力。
2.依本扣綱、多角度、換花樣訓練
歷年中考考查的語言知識多以課本知識為載體,把課本弄通弄透,把基礎打扎實,考試時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了。針對學生對已學基礎知識因時間久部分已遺忘的共性,第三部分主要是“溫故”,即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內容,對重點詞匯、短語、句型、篇章進行一次“遺忘掃描”。
為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以誦讀、單詞變形、詞組接龍、造句等多樣化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重點單詞、短語、句型。為避免訓練形式單一、枯燥乏味,我在課堂上以單詞搶答、短語PK、判斷句子正誤形式檢測他們的記憶。同時,根據中考命題的題型,有意識增加了詞形轉換、同義詞替換兩種習題形式,使學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充分訓練。
3.兵教兵,提升學習能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解決這兩單元的疑難點。于是,課前我通過口頭調查,找出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布置前置作業讓學生分小組探討老師分配的問題。一小組負責一個問題的講解與配套練習,并制作簡單的幻燈片呈現小組學習成果。課上由小組代表充當小老師對難點進行講解,再由老師對遺漏的知識點進行補充,最后由老師組織答題競賽,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回顧總結。
二、教學反思
這堂課教學內容多,課堂容量大,課堂節奏快,但由于我對基礎知識、教學重點和學生疑難點的篩選把握較為準確,又采取了變化多樣的訓練形式和檢測方式,還有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上與我形成的默契,所以大部分學生還是能緊跟教學進度,與我產生良好的互動。
1.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這節課我將聽說的訓練各自分成了兩步驟來進行,兩步都是由“粗加工”到“精加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發現“無法”(沒有章法的聽說)與“有法”(有技巧,用方法)的區別,從而主動去采納方法活用于自己的聽說訓練之中。所以無論是聽還是說,學生呈現出來的第一遍與第二遍都有一個質的飛躍,基本達到了我期望的效果。
2.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對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點,我并沒有完全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教條化地做一個規定。而是課前在學生中進行了認真的調查,使前置作業的布置“有的放矢”,因此學生也就有興趣、有動力去研究學習。
課堂上不同的小組代表上講臺充當“小老師”講解不同的疑難點,同學們感到既新鮮又有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各小組因為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討論,對自己負責的問題都講解得非常詳盡,挑選的練習也很有針對性?!靶±蠋煛眰冞€借鑒了我平時上課的一些競賽與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所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當中,這些疑難問題也迎刃而解。
3.注重分層,因材施教
在備課時我雖然考慮到了教學目標、內容的分層,但由于教學內容多,課堂容量大,我忽略了對學困生的課內操練分層。
同時在作業布置上,我著重強調了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完成的知識的記憶和基礎練習,以及B層學生能完成的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但缺少了專門針對A層學生布置的綜合題或探究性問題。
在今后的課堂上,我要注重將學生的共性與差異相結合,真正做到教學內容、目標分層,課堂操練、課后輔導分層、課外作業分層。使A層學生克服優越感、提升能力、挑戰自我;使B層學生感到學有所獲,提高學習積極性;幫助C層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嘗到學習英語的甜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