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科技人才除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之外,更需有健康的人格。文章在論述健康人格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高校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從數學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數學文化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影響,并給出了借用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關鍵詞】數學文化 大學生 健康人格
【基金項目】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編號:XJK17CGD043),郴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CZSSKL201603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125-02
21世紀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當今高科技人才應是集知識與能力為一體,兼具健康人格的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其人格健康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榮辱,關系著國家未來經濟的發展。但目前大學生人格培養狀況甚憂,因此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是當今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工程。數學文化雖在國內出現才十幾年的時間,但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已經凸顯。如何借用數學文化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也就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了。
2.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內涵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現代心理學用它來說明個人在人生舞臺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精神面貌;社會心理學把“人格”等同于“個性”,指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作用下,逐漸形成并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我們認為,人格體現了個體的總的精神面貌,包括個體的性格和氣質。性格從本質上反映了一個人的穩定的心理特征,而氣質為個體的心理活動烙上了某種色彩。人格是在遺傳、環境及教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在生存環境、社會環境及教育環境等的交互影響下又可以發生變化,即具有可塑性。人格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因而也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的發展是健康、和諧、全面的,是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現主體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美國心理學家坎布斯認為一個擁有健康人格的人至少要能清醒的認識自己,恰當地評價他人,還能坦然面對現實和接納現實,并能正確看待自己周圍的事和環境, 面對挫折不會迷惑或彷惶。
不健康人格正好相反,主要指人格的發展是畸形的、不和諧的,表現為過度的焦慮不安、自卑沮喪、抑郁孤僻、冷漠多疑及以自我為中心等癥狀。這些因素輕的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重的會在學生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進而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從而造成嚴重后果。
3.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自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使相當多的大學生對現實感到不滿,對未來感到迷茫,出現了自卑、孤僻、抑郁、多疑、沖動等不健康人格的癥狀。2004年云南大學的“馬家爵事件”, 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范家鑫的殺人案,2013年復旦大學的投毒案等,這些大學生人格退化、裂變的惡性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為什么校園里的莘莘學子會變得如此兇狠暴戾,讓本該是一方凈土的校園成了血腥之地?曾有媒體進行過高校流行語的調查,結果發現“郁悶”一詞居于流行語榜首;又據《2010-2011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至少九成以上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更有資料表明,目前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已由過去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25%上升到了30%—40%。
以上告訴我們,目前我國高校在對大學生的教育、培養模式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問題,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培養方面缺乏重視。“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從中小學開始就缺乏面對困難及解決困難的鍛煉,進入大學又因高校管理的疏忽,或受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心理發育不健全,遇到問題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走極端路線。如何正確的引導與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已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3.數學文化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1 數學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大學時代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不僅僅是積累知識,更是大學生“三觀”形成和完善的關鍵時期。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面對社會、家庭、學校等環境的變幻莫測,再加學習、生活、就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他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大學生人格上的裂變和扭曲,這直接影響到他們“三觀”的正確取向。教師除了教授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擔負起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數學史上許多勵志故事都能給予當代大學生正能量。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數學家,我國的華羅庚就是其中之一。華羅庚家境貧寒,曾被人認為“平庸、低能”,但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把自己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祖國的事業中。他不僅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亦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華羅庚熱愛科學、勤奮努力、不求名利的一生,可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家身上所具備的高尚道德情操及在探索路上不畏艱難、勇于拼搏的精神。
“西塔潘猜想”是上世紀90年代英國數理邏輯學家Seetapun(西塔潘)提出的一個猜想,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2008級學生劉路于2010年成功破解了此猜想,獲得芝加哥大學數學教授鄧尼斯·漢斯杰弗德極高的評價,還被邀請參加了2011年9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舉辦的數理邏輯學術會議,作為亞洲高校唯一代表在會上作報告。中國的這位“80后”轟動了國際數學邏輯界。不僅如此,劉路作為同齡人,也給當代大學生上了一課:成功一定要有理想、有目標、有能力、有毅力、能吃苦。課堂上向學生講授數學家成才過程中所歷經的苦難,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3.2 數學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塑造
心理素質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很大,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為此做了追蹤調查,發現所調查800名人員中成就最大的20%與成就最小的20%,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在于是否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歷經30年,2013年張益唐首次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差值小于7千萬的素數對。這個證明被認為對學界的影響超過陳景潤的“1+2”的證明,然轟動全數學界的不僅僅是這個證明,更是他傳奇的經歷。張益唐目前僅是個具有臨時教師資格的講師,沒有拿到美國的終身教職。即使生活特艱難,他也從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對數學的執著和熱愛。幾十年里,他在數學王國里默默耕耘,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現今社會,在顯赫的成就之下,有幾人還能堅持信念,不放棄理想;在便利的關系網絡之下,有幾人能堅守清貧,堅守孤獨,不拒絕誘惑?但成名后的張益唐做到了,他說:“我的心很平靜。我不大關心金錢和榮譽,我喜歡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的經歷告訴學生們,成功路上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在這浮躁的社會,這是多么難得的高尚品質和心理素質呀。
3.3 數學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人文素質是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授及自身的實踐等各種方式,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轉化為自身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人格、氣質、修養等。人文素質是大學生成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科學技術和人文素質兼而有之的人才是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美國人面對大學頻發的校園兇殺案等事件進行了反思,感悟到“過去我們只注重怎樣讓年輕人更聰明,而忽視了如何使他們更善良”。在我國因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當今的理工生大多缺乏人文知識。一方面,人文知識的缺乏易導致大學生精神的空虛及人格品質的失衡;另一方面,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科分工越來越細,文理學科互相交融,交叉學科、橫斷學科及邊緣學科的出現,也對人文元素的參與提出了更高要求;再說人文素質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然條件,且人文素質的培養最主要的又是人文精神的培養,M·克萊因曾說: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發、促進、鼓舞并驅使人類的思維運轉到最完美的程度,也正是這種精神試圖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物質、道德和社會生活……。” 在教學中適當的給學生介紹數學的發展史、數學史上的三大危機、我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數學美、數學與各領域的關系、數學家們的奮斗史等數學文化知識,特別是讓學生了解數學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數學文化滲透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
4.借用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數學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已達成共識,但如何來培養呢?我們可以采取課內與課外兩種方式。
對于開設了《高等數學》或《大學數學》公共課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適時給學生講述數學文化知識。比如學習極限概念時,可以給學生講述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習微積分時,可以介紹牛頓的生平事跡及數學史上第二次數學危機爆發的起因及解決的方法等。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不自覺的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感悟到數學中所蘊含的思想、美及數學所特有的理性精神。還可以在全校開設《數學文化》類的選修課或講座,根據選課學生的專業、層次等具體情況,精選數學文化的內容,從數學典故、數學發展的歷程、數學家的人格魅力、數學的美學性、數學思想與精神等角度切入,并以此為線索來組織教學。讓不同專業的學生,特別是文科生,更深的體會到數學知識中隱藏的文化理念、文化素養及一種積極探索的理性精神,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定不移、拼搏向上的品格及嚴密的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小平.數學文化與現代文明[D].吉林:吉林大學數學學院,2016.
[2]宋天和,莫祎.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途徑與模式[Z].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3408953.html
[3]董雪梅.淺談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69-70.
[4]顧沛.數學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李小平(1970-),女,湖南郴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數學史與數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