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東寧
摘要:互聯網行業素來以競爭激烈、競爭格局多變、產品更新換代快著稱,身處于該行業的互聯網從業人員也同樣會受到這些行業特性的影響,經歷相對較多的職業動蕩。那么,如何在能夠在這種行業環境中,擁有核心競爭力和更好的發展前景,值得互聯網從業人員思考。
關鍵詞:裁員 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從業人員
“裁員”這一現象在互聯網行業屢見不鮮,在2017年尤其被演繹得轟轟烈烈。
2017年1月,網傳滴滴“裁員風波”,雖然最后辟謠了,但是否空穴來風就不好說了。
2017年2月,華為低調清退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傳出后,一時間互聯網行業人員紛紛感慨隨著年齡增長,危機感也隨之增強。
2017年3月,國內最大的母嬰垂直電商貝貝網裁掉近100人。雖然其CEO給出的解釋強調這是正常的人員優化,但是業內人員也是人人自危。
2017年12月,萬達集團旗下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萬達網絡科技集團也稱因業務戰略方向調整,進行人員優化,裁員規模之大實屬業內罕見。
同月,阿里旗下的UC也稱業務線調整,部分業務線員工直接離崗帶薪休假至3月31日。據悉,被裁員工獲得“N+1+第13薪+3個月年終獎”的補償措施,而這種頗具“人文關懷”的補償方式在近年外企裁員中也甚為少見。
創業企業裁員倒閉的新聞更是層出不窮。由此可見,小型互聯網公司因為業績不佳,通過裁員控制成本以圖熬過資本寒冬。而大型互聯網公司無論發展好壞都有裁員措施,一方面,發展受挫的大型互聯網公司迫于成本壓力裁員,而另一方面,發展勢頭猛進的大型互聯網公司裁員則是跟隨市場趨勢進行產品升級轉型,砍掉不被市場看好的業務,調整資源向利好資源傾斜。
“資本寒冬“和前期瘋狂擴張下的理性回調是這一行業裁員潮的主要原因。對于科技公司開說,企業運營開支中,員工的薪資福利占了很大比重,為了應對資本寒冬,科技公司通常都會采取裁員措施來降低成本。不僅作為領頭羊企業的百度、阿里在壓縮招聘量,國內眾多創業公司不但紛紛傳出裁員消息,倒閉潮也屢見不鮮,例如,悟空單車、光圈直播、綠盒子等創業公司因資金鏈斷裂等原因紛紛倒閉。對此中國企業家雜志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資本寒冬到來?裁員的多米諾骨牌已倒下》,表示“看似蓬勃發展的科技企業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經過十年左右的暴發期,蓬勃發展之余,已經出現了機構復雜、人員冗余、業務市場反映不及時等現象。現在BAT等互聯網老牌企業及傳統IT廠商進行的人員控制、機構調整,更直白的說‘裁員、縮減招聘也許正在釋放某些積極信號。”
那么,在這種行業環境下,互聯網從業人員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請“盡量快速積累一項核心技能”或者“成為某一個領域內的專家”
新技術、新概念總是最吸引眼球,引得大家趨之若鶩。比如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共享經濟等熱門領域,既受到資金方偏愛,又是眾人口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作為互聯網行業中普通從業者,在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和實力時去理解和思考這些概念,從而盲目地去選擇熱門領域,往往會給自己帶來損失。與其一味地追逐熱門領域,不如多花時間在自己的專業深度上進行挖掘,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許會帶來更大職業價值。
二、專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很多人將自身職業發展與公司發展和前景綁定在一起,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他們薪資會水漲船高,但是一旦公司業務業績下滑,他們的處境就會岌岌可危。打破這種依賴的方法是在擇業時盡量關注在公司能夠參與什么項目以及在這些項目上能夠學習積累哪些資源、經驗和技能,一個具有自我學習能力和自驅力的人是永遠不愁找不到工作的。
三、注重長期投資,不要一味看短期回報。
人們很容易在短期誘惑面前妥協,但是,具有長期眼光的人往往能夠笑到最后。
互聯網行業在蓬勃興起時,各家企業會瘋狂到處挖角招募人才,通過抬高薪資報酬來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而抬高整個行業的薪資水平。在這種時候跳槽,工資往往會得到大比例提升,有些人嘗到跳槽漲薪的甜頭后,會變得非常短視,在每家公司時間非常短暫就接受另一家公司的工作邀約,薪資獲得大比例漲幅甚至是翻倍漲幅。但是對于頻繁跳槽的員工,因為在每家公司工作時間相對比較短暫,很難做出亮眼的工作業績成果,能力也難得到提升,會給自己今后的職業生涯帶來很大損害,跳槽頻繁的職場人員往往被企業招聘人員歸類為為“缺乏職業穩定性”、“缺乏忠誠度”的一類人。相反,能夠踏踏實實地在自己崗位上認真積累經驗和資歷,努力在所從事領域中取得工作成績和良好業績的人,往往更有機會被本企業視為對企業忠誠度高、可重點培養的對象,也是更受到各家企業歡迎的人才。
四、學會辨別
學會辨甄別一家公司、跟隨的老板是否靠譜,特別是對于有意于加入創業公司的人員而言。不盲目地追逐“炒作概念”的公司,不盲從于“夸夸其談”的老板,相信腳踏實地做產品和項目,哪怕最終產品和項目沒有通過市場的驗證,也會積累一些自己的經驗和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行業經歷潮起潮落,從資本到創業者到一線工作者,在行業起起伏伏中,必定伴隨著諸多非理性、浮躁的情緒,但是,“海浪為劈風斬浪的航船餞行,為隨波逐流的輕舟送葬”,在資本寒冬和行業調整下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和創業者,也許就是真正適應市場規則和市場需求的強者。那么假以時日,必將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