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偉
摘 要: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正式發布,中國教育改革的序幕已經拉開。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國家財政》教學為例,從核心素養立意、理性思維呈現和核心素養落實等角度探索了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課堂落實,在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上實現了“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
關鍵詞: 高中政治 核心素養 課堂立意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當前教育改革的序幕已經拉開。高中政治教師要在充分把握課程性質和課程理念的前提下,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融入課堂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立意,努力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一、綱舉目張,核心素養立意
教育部最新頒布實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教師在建構課堂教學時首先要考慮知識傳授過程中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和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問題,而不是在課后用核心素養曲意“臨摹”課堂教學設計。教師理應根據課程內容,確立本節課所要實現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目標,在核心素養目標引領下設計教學活動。
《國家財政》這一課教學要求學生在了解國家財政含義、實質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我國財政的作用和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通過國家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學習能夠初步掌握根據政府職能合理分配財政支出的實踐能力,為政府增加財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議,這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基于國家財政基本認知的愛國主義情感及關注國家財政作用的主人翁意識,在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中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
二、小步前行,理性思維呈現
B·F·斯金納提出程序教學的主要原則之一[1]:小步子邏輯序列。他把教學內容按學習目標和知識內在聯系分成若干具有邏輯聯系的“小步子”,編成程序,每次只給一小步。步子從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控制中做出及時反饋,降低錯誤率。以《國家財政》課堂活動設計為例,我設計了兩條線:第一條是“明線”:“他”的昨天、今天、明天,以此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第二條是“暗線”:“他”深思的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在問題層層推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在“他”的“昨天”的活動設計中,筆者設計了一個虛擬場景:“他”是某市政府的決策者,那年,該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30667萬元,同時給出一張該市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情況表:
我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他”,如何科學規劃本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學生在互助探究的過程中,有聆聽、有爭辯、有分析,無形中儼然成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者。政治老師應該努力擺脫說教者的角色定位,立足課堂,創造性地設計貼合學生認知實際的探究活動。教師要明確課堂探究的目的不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中“顯性”探究活動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內化。
在“他”的“今天”的活動情境中,我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
我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他的智囊,你會用怎樣的圖形來處理這些數據?”學生采用了柱狀圖和點線圖處理這些數據,這正是經濟學學習中要具備的理性素養之一。趁此機會,我引導學生分析說明此類經濟圖形在理解經濟數據中起到的作用。同理,我在引導學生分析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時,介紹了阿瑟·拉弗的拉弗曲線,并根據其描繪的內容,讓學生嘗試繪制拉弗曲線,進一步拓展學生經濟學的數據思維方式。
在“他”的“明天”情境中,我設計了小組辯論的課堂環節,首先展示了一幅圖表:
我提出問題:面對中國經濟短期底部是否趨穩的擔憂,三位經濟學界智囊分別給出了各自的對策,請同學選擇其中一方立場,闡述關于國家財政政策主要著力點在自己支持陣營的理由。
智囊A的對策:2016年—2018年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
智囊B的對策: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要依靠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國家財政開支結構重點應在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支出等民生領域。
智囊C的對策:國家財政主要用于產業的扶持,同時國家要落實結構性減稅。
學生通過激烈的辯論和觀點的交鋒,不僅對我國財政的作用有了更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對國家決策的認識有了理性判斷,在三方觀點的激辯中實現了理性思辨基礎上的國家認同。教師在這些環節中只扮演資源提供者和課堂組織者的角色。我通過“他”的“昨天、今天、明天”情境設計,在層層推進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在“在某一時間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在審思、慎行中讓學生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化。
三、思想文化引領,核心素養落實
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各類學科核心素養中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設計中有意識地、連續不斷地實踐,但是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無論怎么特殊,都是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最終落腳點依然是培育“人”。高中政治課堂情境設計無論怎么細致,活動設計的核心素養目標無論多么明確,如果在課堂上學生缺少情感融入和思想共鳴,學生就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就無法真正實現,也就談不上“人”的培養。在《國家財政》的課堂設計中,我主要通過明暗兩條線:“明線”——“他”的昨天、今天、明天;“暗線”——“他的疑惑: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交織實踐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在“他”的“昨天”也即“暗線——‘他思考的問題‘我是誰”的情境中,我讓學生探討完“如果你是‘他如何科學規劃本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向學生展示了當年“他”的“選擇”:興建的醫院、擴建的學校、小區的改造、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的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等。我讓學生“猜測”——“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考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移情”的過程中體驗“人”。緊接著,我又給“他”設計了一個兩難的情境抉擇:就在“他”剛剛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草案”時,“他”收到了市民來信,信中反映了他們出行的不便,建議政府考慮修建城際快軌,究竟是修改草案加入修建城際快軌的預算支出,還是暫不考慮呢?學生分組探究:有同意修建的,他們指出修建城際快軌使市民出行方便,還談到企業不愿進行投資興建的原因,甚至有學生對成本的回收周期進行了估算;有的小組對政府修建城際快軌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根據本市的情況,沒有必要修建快軌,同時指出如果修建,短期內就勢必影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結構,民生支出會受到影響。在激烈的觀點交鋒中,學生對政府的決策有了更加深入和理性的判斷,體驗到要做出正確選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更重要的是,當學生將自己設想為“他”時,學生感受到“他”還必須面臨“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存在矛盾沖突”的艱難抉擇。“人生”應該從哪里尋找真諦?皮亞杰認為,“智力的活動必須有一種情感性質的力量所激發”,在困難中擔當,在取舍中認識“自己”。這時,我順勢推出了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引導學生在面臨抉擇時應該秉持的正確道德價值取向。
在“他”的“今天”也即“暗線——‘他思考的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環節中,在和學生對“國家財政收入和支出”共同討論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國財政對個人、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我選取了《禮記·中庸》中的一段話作為下一知識“國家預決算”的過渡[2]:“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希望以此潛移默化的方式表達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性。
在“他”的“明天”即“暗線——‘他思考的問題‘我是誰”的最后情境中,擺在“他”面前通往前方的路——“他”的智囊提供了三條路徑,學生在艱難又激烈的爭辯和探究中,一方面實踐著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公共參與”的要求,同時是在用自己的“理性精神”審視分析著政府決策,在主動理解國家政策的基礎上達到了“政治認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討論中再一次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困難不僅僅在于“道路”的選擇,還在于如何在“自我價值追求和社會價值統一”的矛盾體中,樹立崇高的自我道德追求,領悟“自我存在”的最高意義。
總之,學生只有在文化的引領和熏陶下,高中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才會真正實現內化。對于廣大教師而言,高中政治核心素養與課堂融合的探究正在路上,如何做好一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真正引導者”,我們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王莉.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6060101gl52.html.
[2][漢]戴圣.禮記·中庸[M].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