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摘 要: 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實際英語運用能力。探討職業英語如何向高職基礎英語滲透,以此推動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本文從教材內容的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職業變革、評價內容評價形式的職業化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使學生從多個方面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提高英語工作能力。
關鍵詞: 職業英語能力 高職英語基礎教學 滲透
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指兒童隨著成長發育而在周圍環境的作用下自然而成功地獲得母語的過程。許多語言學家發現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指出:“習得是學習者與社會交流的結果。相反,學習是有意識的,重點在于掌握語言的形式,運用時又常常想到所學的規則。語言習得有利于語言學習,通過聯系語境、接觸語言而獲得對話語的理解,然后在自然的交際情境中通過使用語言而獲得。”Krashen強調:“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因此,在外語習得中運用一些因素改善外語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世界各地的語言學家認為學習語言救生衣是為了用語言。在很大程度上,衡量英語教學成功的重要標準是看學生可以有效輸出什么樣程度的英語。在目前中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創建出更多的語言“習得”的機會和語言“習得”的英語大環境。
一、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教學現狀
目前,整個社會都希望高職大學生的崗位英語的技能可以提高。高職院校雖然給學生開設了大學基礎英語和針對各個專業設置了職業英語,可是這兩門課程由不同的老師授課,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學期。基礎英語上課所用的課本大部分是一些關注英語基礎能力的綜合性教程,沒有專業英語知識。職業英語教材往往是一些情景式對話,與之前基礎英語中所學的單詞語法不能統一,降低了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在接受一兩年的英語基礎學習后,如果接受一定的專業英語課程培訓就能掌握一定的職業英語知識。但是前一兩年積累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最后學習的專業英語句型和會話不能融合,甚至有時候會起到互相沖突的反效應。其畢業后職業英語能力卻相對發展緩慢,他們所學到的英語語言知識不能適用于實際工作。因此,學生的職業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被很多高職英語教師研究。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適應企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在涉外工作中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是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方向。因此,探討職業英語如何向高職基礎英語滲透,以此推動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基礎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為目標,以考級的通過率評價基礎英語教學的質量,忽視職業英語能力的培養。各院校開展的專業英語教學都是以學習情景對話,背誦專業術語為考試內容,兩者之間的教學關鍵是缺乏融合,不能達到實用的效果。
二、職業英語向高職基礎英語滲透的意義
如果要使高職學生的英語教學得到真正實用性的效果,就要從教材的編寫、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三個方面探討職業英語如何和高職基礎英語滲透與融合,以此推動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的改革。
首先要結合學院和專業的特點,編寫一部適合自身特點的大學基礎英語教材,基礎英語教材內容中要體現出職業化,職業英語要兼顧基礎英語的學習。
其次要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可以讓老師同時教授基礎英語與職業英語課程,并且在基礎英語課程中強調職業情景模式下的詞匯、語法和篇章學習。
再次要進行評價體系的改革。考級和背誦對話不再是英語教學考試的重點,而應該采取面試型、情景型的模擬測試,對學生有更實用,更切合未來職業的評價。
根據Stevick(1971)的研究分析,外語教學只有充分體現與學習需求的“相關性”,同時具備“完整性”(指教學能較完整地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有用性”(能讓學習者學以致用)、“滿意性”(讓學習者感覺到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施加對學習者的影響。因此,職業英語向高職基礎英語滲透是一個具有創新特點的改革。
1.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基礎教學與學生的職業和專業英語教學往往是互不關聯的,這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障礙。此項改革將在基礎英語教學中滲透職業英語能力培養,為將來進一步深入學習職業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2.根據外語教學的這三種特性,職業英語能力培養在大學基礎英語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將體現出“三性”。首先體現“相關性”——大學基礎英語教學應與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緊密相關,互相滲透。還要體現“完整性”——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基礎語言知識,更要在職業情境中習得在將來就業崗位上會接觸到的專業知識,更要體現“有用性”,使學生在基礎英語和職業英語的學習后,在將來工作崗位上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取得長足發展。
3.改革中將對教師、教材、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和考試評價形式等方面使英語職業能力培養在大學基礎英語教學中全面滲透。教師要突出自身職業特色;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職教掛鉤;優化教學手段,開展多種課堂活動,創造使用英語的職業環境;改革考試形式與內容。只有突出“職業性”的特色,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揚長避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案
1.符合專業和職業特色的英語教材編寫。高職的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并不處于對立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材的選擇存在諸多問題。首先,一些高校直接使用本科院校現有的英語教材,這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其次,一些高等職業教材旨在提高學生的基本英語能力,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學習、教育、生活等方面,卻沒有涉獵職業范疇。最后,一些高職院校采用的教材傾向于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能力,如聽、說、讀、寫等,但缺乏相應的方法,職業化的場景和題材寥寥無幾,沒有實用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很低。為了將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畢業后的職業選擇聯系起來,基礎英語教材的內容應體現職業知識,互相滲透。編寫一本適合各個不同院校和不同專業的英語教材對職業英語能力培養向高職基礎英語教學滲透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導的、中心的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的、服從的地位。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講解、分析語法、翻譯,讀單詞,學生只聽老師講,和老師一起讀,沒有時間思考、分析。也就是說,部分高職英語教師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基礎上讓學生喪失在課堂上練習語言的權利和機會。這種教學模式既不能提高學生的基本英語能力,又不能反映高職職業英語的特點。那么,要如何改變這種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出發:
(1)提高師資水平,讓更多的基礎英語教師通過進修和考察學習職業英語知識。
(2)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基礎英語能力和應用能力。結合本校和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在基礎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起到導向作用,而且要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和主體性,教學方法要有質的改變。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在不同的職業環境中學習如何使用英語。同時編寫出一套職業化的基礎英語教材,培養真正適合行業和單位的職業人才和應用型人才。
3.評價體系的改革。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考核和評價方式并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高職院校都采用基于英語等級考試的筆試和基于職業英語對話朗讀的口語測試,這不能夠真實評價學生的職業專業英語能力。根據高職院校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畢業生所處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學生英語考試應打破傳統的考試模式,用科學、客觀的方式有效評價高職英語教學質量。例如情景測試和模擬面試就是測試學生職業英語水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在現實情況中,因為部分用人單位相當看重學生等級考試的證書,出于就業壓力導向,高職院校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能夠取得英語等級證書。因此,根據培養目標,英語考核評級模式也要進行變革,考試內容的安排要將職業英語知識和基礎英語知識相結合,使得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引導高職基礎英語教學,例如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模式的總體改變,讓高職基礎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能力有真正的幫助。
高職基礎英語教學中采用形成性評價是大勢所趨,形成性評價將側重于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形成性評價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的使用,使得學生可以在課堂活動中相互評價,保證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獲得課堂的成功和滿足感,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畢業后他們將感到自己學到的知識可以很快運用于實際工作中。
4.開展調研,評價效果,總結經驗。發放學生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職業英語在大學基礎英語教學中滲透的體會和想法,征集學生對改革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論證改革的可行性。對試點班級和非試點班級在一年后的基礎英語能力和職業英語能力進行雙向比較。
高職英語能力培養融合與滲透到高職英語基礎教學中,教材內容將會趨于職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會貼近實際。英語考核評價形式的職業化可以使高職英語基礎教學目標和實際操作更加成熟。它將使學生從多個方面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使學生的英語變得“實用”,提高學生的英語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凌來芳.高職公共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銜接的實踐探索[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2]徐小貞,周玉林.論職業英語真實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
[3]洪容.淺談高職高專職業英語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8(27).
[4]羅毅,李紅英.論大學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的銜接[J].外語界,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