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蕾蕾
摘 要: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是為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出的策略,但是在踐行過程中,受到了經濟基礎障礙、自然歷史障礙及就業發展障礙等因素的阻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該積極探索可行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合理選擇,實現目標區域內農村居民的適度集中居住,目前,以探索出來的模式有城鎮發展推動模式、市場開發帶動模式、土地開發驅動模式、鄉村產業構建模式及移民安置遷建模式。
關鍵詞: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模式探索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為了讓耕地資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同時優化鄉村城鎮布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最好能夠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我國社會是獨特的二元結構,村落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故此,農村的發展,其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社會全體的發展水平,現階段,我國也在大力發展農村,以縮小城鎮差距[1]。對于農村居民而言,改變原有的散居習慣,可能是比較難的,不過,在城市擴張帶動下,及農村市場開發及產業發展的影響下,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其實是可實現的,而且,現在也有一些城市已經實施了該項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說北京 、上海 、江蘇等地方。因此,在探索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的模式過程中,應該積極吸取上述區域的經驗,同時,結合當地農村地域地貌及經濟發展情況,按照“因地制宜,適度集中”的原則,進行實踐。
1.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遇到的阻礙
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但為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卻是勢在必行之舉。現階段,各地都在積極開展這項工作,不斷探索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的模式。
但是實踐過程中,遇到不少的阻礙,具體如下:①經濟基礎障礙。這項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落后,大多依靠政府扶持建設安置點,故而工作進程受阻;②自然歷史障礙。農民靠土地吃飯,因此大部分農村其實都是散居的,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帶,因此,很多農民都無法認可這項舉措,都想守著自家的土地過日子;③就業發展障礙。農村每家每戶在靠近房屋的地方,都分配有土地,靠著種菜、養殖等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集中居住意味著這種生活不能再繼續,農民的生活將得不到保障,如果讓他們到城市就業,由于取法一技之長、學歷較低,薪酬也相對較低,不足以吸引村民放棄原有的生活,受到強烈抵制。
2.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的模式探索
2.1城鎮發展推動模式
以強扶弱,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平衡,提升地域整體實力的一項有效策略。現階段,農村與城市貧富差距甚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是各個地方都應該注重并且付諸實踐的事。通過城鎮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借助城鎮的經濟優勢,讓農村能夠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在經濟領域上升一個臺階[2]。城鎮發展推動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是以耕地和宅基地的流轉為主線進行的,首先政府應該在取得農民同意的情況下,征購農民耕地及宅基地,然后政府再根據農村發展規劃,選擇額合適的地方,集中建設安置點,并且建設配套公共設施,比如說公園、體育館、教育機構、商圈等。同時,在靠近城鎮的合適區域,建設工業園區,大力發展農村產業,解決農村就業問題,同時根據農民的意愿,給予其城鎮戶口的選擇機會,提供相應的生活保障。
2.2市場開發帶動模式
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農村市場不斷開拓,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承載鄉村特色的手工藝品、農產品,給當地的發展帶來契機。在此情況下,可以采取市場開發帶動模式,加大公路、鐵路等基礎交通設施建設,來優化農產品集散地區的交通條件,在合適地區建設交易市場,完善相關交易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市場交易管理機制,以促進當地的商業發展,促進商業資源及物流資源的集中。商圈的建立,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同時,在交易市場附件建設安置房及商品房,自然能夠吸引人們購置,完成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的任務。大量人口的聚集,可進一步促進商業的發展,并帶動第三產業的開發,擴大城鎮規模。
2.3土地開發驅動模式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農村相較于城市最大的優勢,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該積極借助這一資源,通過建設大型的工程項目,來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3]。在此過程中,應該根據當地特色,選擇合適的核心資源,來構建合適的工程項目,然后,根據工程規劃及項目開發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征購相應區域內的耕地和宅基地,同時,有效解決這些農戶的住宿及社會保障問題,利用土地補償費、房屋撤遷費等資金,在生態環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購置土地建設集中居住點,推動農村居民向城鎮及集中居住點轉移,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事宜。同時,大型項目的建設能夠吸引大批外來者,促進當地人口流動,推動商業發展,有效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吸引農村主要勞動力回歸農村。
2.4鄉村產業構建模式
我國土地廣闊,地大物博,各個地方由于地域的分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樣貌,產生了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及特色產品。鄉村產業的發展與構建,應該依據當地特色而行,比如說景德鎮的陶瓷世界聞名,就可陶瓷為核心構建產業園區,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在實踐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好調研工作,依據當地自然資源及民族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構建具備核心產品的產業園區,或者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構建農業示范點,大力推廣現代化農業科技,并創建觀光、旅游型農業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可集合當地人的力量,大力發展具備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同時引導村民的集中居住。
2.5移民安置遷建模式
移民安置遷建模式是很多地方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的模式,這種模式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一般只有在當地存在較大的洪水、地震、泥石流災害風險的情況下,才會采用。在實施過程中,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補償,由政府主導,利用國家下發的補償資金,統一建設安置點,將目標區域內的居民搬遷到集中居住點,重新劃撥土地[4]。
3.結語
村落是中國數千年文明傳承形成的,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元素,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農村由于地域和景觀的影響,可分為集居型和散居型兩種類型。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一方面,是由于農村經濟要素缺乏,另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這些要素使得農村經濟水平偏低[5]。為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讓土地資源、林木資源、水資源等都能夠得到高效利用,同時利于商圈、公共設施(包括運動設施、教育機構等)的建設與利用,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公共資源利用率,保持傳統的農村居住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想進步,必先做出改變,而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就是第一步,為此,各個地域都應該積極探索引導農村居民相對集中居住的可行模式。
參考文獻:
[1]冷博峰,馮中朝,李谷成.新型農村社區居民住房滿意程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4省(區)1639個樣本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8(01):127-143.
[2]戴常,余康.農村老年人養老居住安排的同群效應——基于與子女居住安排的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17):166-168.
[3]楊國永,許文興.福建省農戶家庭居住條件調查分析——基于39個農村固定觀察點村1634戶的調查數據[J].臺灣農業探索,2017(01):27-30.
[4]刁春婷,孫鋒丹,洪建中.經濟收入和居住方式在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中的調節作用[J].老齡科學研究,2017,05(11):47-56.
[5]周永剛,王大為.“集中居住”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嗎?——來自蘇北農村地區的經驗分析[J].經濟界,2017(0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