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情景教學基于教學需求,由教師根據教材構建情景、場景、氛圍來展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保證最佳教學效果的新興教學方法,需要初中歷史教師予以重視。簡要就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如何更高效地應用該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希望幫助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制訂更為完善、更適應現代教育要求的教學形式。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初中歷史;教學作用;應用策略
在傳統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遵循灌輸式教育模式,將提升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教學目標,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開發,也難以落實情感教育。針對這一現象,各初中歷史教師在當前都積極學習情景教學法,并將該教學方法應用在了實際教學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教學成效。但由于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以及情景教學法應用經驗缺乏,該教學法仍未完全發揮其應有的應用價值。
一、情景教學法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
(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升個人學習成績
情景教學法是建立在課堂教學需求之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本身具有較強的探索性、趣味性,將其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當中,避免學生在學習時一味依賴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與創造能力。
(二)有助于落實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
情景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往往是通過塑造真實感極強、生動的情景來實現教學的,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無形間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由此,可讓學生投入更多的真情實感,使其更為深刻地與歷史人物展開對話,理解諸多歷史事件中所體現的道理、信念以及情感,無形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二、情景教學法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相應措施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景
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立足教材內容,設計值得學生深入探究、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所創設的問題情景中更為深入地了解歷史知識。
例如,在初中歷史《南北戰爭》這一課中,學生在理解“解放黑奴宣言的頒布作用”這一點時可能存在疑惑,無法切實理解這一宣言頒布的重要性。鑒于此,教師便可在教學時,首先就黑奴解放宣言頒布前,黑人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等進行介紹,然后在學生了解黑奴宣言主要內容之后,創設情景問題,“同學們,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個身處于奴隸社會的黑人,當看到‘解放黑奴宣言時,你們會有什么感受?你們又會做什么呢?”在這一問題在課堂上被拋出后,學生紛紛陷入思考,得出“即刻起義,反抗奴隸主。”“連夜逃跑,投入北方起義軍隊伍之中”等等結論。在這樣的問題思考與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將更為深刻地體會到“解放黑奴宣言”的頒布對于黑人種族,乃至社會的影響與意義。
(二)創設語言、音樂情景
語言、音樂相比文字更具感染力,借助其創設教學情景,將能從感官上引導學生,為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活動做出正確指導。例如,教師在講述《抗日戰爭》這一內容時,就可選擇抗日戰爭時期涌現的仁人志士的應英勇事跡作為拓展素材,并運用生動、富有情感的語言描述出來,以情動情,讓學生在教師語言情緒的帶動下產生與之相應的情緒,更好地理解歷史,并從歷史事件中學習到故事主人公的愛國精神。
又比如,在就“九一八事變”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便可帶入音樂《松花江上》,創設音樂情景,讓學生在聽或者唱這首歌的過程中,跟隨歌詞、音樂感受歌曲本身所表達的情感,理解戰亂背景下,逃荒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對戰爭的痛恨。
(三)創設畫面情景
歷史課程相比其他學科更為特殊,教材中所涵蓋的知識內容大都涉及時間、時空以及主要人物的變化,尤其是古代史,與學生實際生活是相脫離的,學生在理解相關知識時可能存在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便可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來創設畫面情景,將鮮活、生動的歷史情節搬到課堂之上,復現情景,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情感、理解歷史。例如,在就課程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教學時,教師便可在課堂上播放《火燒圓明園》的影像片段,并在網上找出圓明園復原圖與當前圓明園遺址進行對比,讓學生真正進入到歷史情景中,并以此為基點更為深入地學習、探討相關知識。
將情景教學法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能力,還能更好落實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工作,從整體上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因此,教師需對該教學方法予以足夠重視,并通過問題情景創設、語言情景創設、音樂情景創設以及畫面情景創設的方式來切實落實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姚爽.探索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運用[J].中國高新區,2018(9):106.
[2]陳海軍.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16(2):144.
[3]陳風萍.創設情景 走進歷史: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4):60.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