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其同
摘 要:“一題四問”法是指對待數學錯題用學生向本人“自問”,向同學求教“互問”,向老師請教“高問”,向教材追根“本問”四個方面來解決。期望找出錯題間的內在知識生成關系,把數學錯題的知識“點”串的形式展示出來。以此在課堂中多培養學生錯題串的設計能力,并提高學生對錯題的利用能力,最終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關鍵詞:“一題四問”;初中數學;錯題串設計
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一題四問”對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有很大幫助。
本文以“一題四問”法為突破口,實現提高初三學生數學“錯題串設計能力”的目的,以此改善初三學生對數學錯題集而不解,解而不透,透而不連,連而不串的現象。同時,將“一題四問”法對提高初三學生數學“錯題串設計能力”所取得的經驗進行總結,把成功的內容開發符合學生實際,教學實際需求的課程資源。
一、“一題四問”法和“錯題串”內涵
“一題四問”:“四問”其實是借助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問》來展開。陶行知先生的四問是:一問,身體有改善嗎?二問,學習有提高嗎?三問,工作有進步嗎?四問,道德有提升嗎?我把對待“錯題”的形式也改為“四問”:一問,教材上類似的例題是如何說明的?二問,我身邊的各個層次的學生對錯題的認識?三問,我自己還能對錯題有更深度的認識嗎?四問,我們的老師是如何看待錯題的?
“錯題串”:(1)錯題類型;(2)錯題知識點;(3)錯題知識點歸類;(4)錯題知識網絡串聯。“一題四問”法提高初三學生數學“錯題串設計能力”的研究,是對學生認知能力進行再研究再細化,主要從學生探索錯題的知識內涵方面入手,讓學生有自己展示和成長的舞臺,體會數學探究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一題四問”法對提高初三學生數學“錯題串設計能力”的意義
首先,形成“一題四問”法提高初三學生數學“錯題串設計能力”在教學中的一般模式,并提供可資借鑒的課例。
其次,將“一題四問”法提高初三學生數學“錯題串設計能力”作為一種改變常規的教學的嘗試,希望教師從學困生具體情況出發,在課堂教學上杜絕盲目模仿,杜絕拿來主義,以親身的教學實踐助力學困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同時,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達成教育教學的目標。
最后,提高初三學生對待數學“錯題”的態度,使初三學生對數學“錯題”的認識從“燙剩飯”——沒滋沒味,到“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到“饕餮盛宴”——資源再生,達到“錯題”對學習有巨大促進作用這個認識層面上來。要讓學生發揮自我的主動性,本質上還是要從學生的心里動機入手。熊英《思路決定你的一生》確實也對如何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去主動處理“錯題”方面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三、運用“一題四問”法提高初三學生數學“錯題串設計能力”的路徑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錯題的知識點串成串
在“錯題串”設計過程要保證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教師主要完成指導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師生的“沖突”,這時就需要有教育名家的理論和實踐來解惑。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三是“學做合一”;四是“實驗即創造”,學生在“錯題串”設計的過程中的小組活動就是類似于“六大解放”,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調動一切自身的積極因素來分析錯題,把錯題的知識點串成串。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錯題串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現代教育技術給教師和學生更好展示“錯題串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在讀了相關內容之后我認為“錯題串”的設計,要多多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充實,來展示。
首先,大膽放手。大膽地把本應該以教師為主的“錯題”課件制作,放手給學生,例如把相關的視頻,截圖制作,PPT等交給學生,讓他們結合“錯題”內容去制作。發揮他們的長處,提高他們的興趣,即使上課不聽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也多少了解了知識內容。積少成多,逐漸的讓那些“宅”在“錯題”中卻找不到出路的學生,重新找到健康快樂的學習之路。
其次,過程協作。安排不同類型的創意“錯題串”合作課件制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友愛的重要性,希望以“愛為支點”,以“理解為紐帶”來消除師生、同學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恩的心,體驗常在的感動,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場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行。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錯題串設計能力”。
本文通過“一題四問”法的實踐,實現“錯題”處理中師生之間角色的轉變,完成類似“翻轉課堂”中教與學的本質聯系。讓學生發揮學習的自主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有效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學習效果。同時通過學生“錯題串”的設計來提高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配合和協調各方面資源的能力,以“錯題”之間的知識鏈接為目的,廣泛開展探究活動,構建類似“慕課”形式的資源整合模式。
參考文獻:
[1]彭逸飛.發揮錯題本功效 提高學習效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10).
[2]李宗霖.淺談錯題本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益處[J].科技風,2017(22).
[3]馬艷輝.基于豐富學習工具的教學方式轉變[J].創新人才教育,2017(4).
[4]宋儀平.淺談道德與法治課中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
[5]李沁哲.理科錯題管理體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