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偉
摘 要:“工學結合,政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最有效、最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在職業人才培養中要科學認識校企合作中的各種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凝聚政校企三方力量,有效助推政校企三方合作,在共贏中培養優秀的人才,助推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政校企;校企合作;高職院校;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20
作者簡介:敖 偉(1965—),女,蒙古族,遼寧阜新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及課程論。
一、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積極實施校企合作,通過產教結合來促進學生就業、提高院校的持續發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校企合作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經驗欠缺,加上學校與企業性質的不同、追求利益的差異,導致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一些影響“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共贏”的問題。
1.校企合作雙方的積極性有所差異
在調查中發現,盡管校企合作是國家倡導的高職教育和社會企業發展的方式,但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態度有所差異:高職院校的合作態度較為積極、很誠懇,主動性較強;相關企業的合作態度顯得有些被動,有些應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校企合作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率,提升學校聲譽,所以高職院校在合作中就較為主動、積極;而合作的企業和單位在合作中要在建設實踐基地上付出資金和人力,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要承擔培養人才之后人才流失的可能,合作付出的生產成本和培訓人才的不確定性導致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態度處于消極應付的狀態。
2.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難以培養優秀人才
在調查中發現,盡管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合作上較為和睦,但合作的項目僅停留在淺層合作的范疇,如企業委派人員到學校為學生講授實踐專題課,對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行指導,甚至讓部分學生到企業生產一線進行實習操作,培養實踐技能。這樣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企業配合學校來完成學校的專業教育教學任務,讓校企合作處于單方面主動的淺層次合作狀態,導致企業缺乏一定的教育主動性,完全處于配合的地位,培養的職業人才是否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未知性。
3.校企合作缺乏一定的穩定性
盡管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在國家“產教結合”的職業教育發展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進行了一定的洽談,進行了培養就業人才方面的校企合作,但這些合作僅有政策的支持,缺乏相關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容易導致校企合作的責、權、利不明,雙方的合作育人機制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很多企業難以遵循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規律,在“不影響自身生產和工作”的前提下一度影響高職院校的人才實踐培養計劃,甚至讓很多原定的校企合作計劃處于停滯狀態。
4.校企合作缺乏監督和評測機制
目前,很多校企合作都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雙方雖然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在具體合作的執行過程中,由于對雙方合作的方式、過程、結果缺乏一定的監督和評測機制,導致校企合作形式有余,但效果不佳。在校企合作中,由于最終目的是為學校培養人才,企業作為培養和消化人才的重要基地,有著“超然”的地位,學校在合作中難以把企業滲透其中的教育過程納入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監督和評測機制,企業合作效率難以得到保障,人才的培養缺乏一定的穩定性。
二、實現政校企合作共贏的有效對策
1.強調政府參與,強化政策支持
(1)政府參與助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決不能置身事外。政府要積極對學校和企業宣傳國家在“產教結合”方面的政策與精神,增強高職院校與企業對校企合作方式的認識程度,力爭雙方在校企合作育人上達成共識。政府要本著服務高校、服務企業的宗旨,積極為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牽線搭橋,當好“紅娘”,在原來“人情和關系”合作的基礎上擴大校企合作的范圍,增強校企合作的針對性,解決校企合作資源不足的問題。
(2)政策落地助推校企合作。科學合理的國家政策是促進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在育人方面實現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對于校企合作的學校建設與企業經營,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支持和提供優惠,有效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學校可在招生、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可在生產經營、稅收銷售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優惠,從而提高校企雙方特別是社會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有力促進校企合作的研究和發展。
2.著眼人才培養,促進深層合作
(1)多元培訓促進合作。在原來校企合作緊緊停留在學校邀請企業人員來校指導與講授的基礎上,學校和企業要積極協商,根據實際情況開拓多元化的人才培訓方式,比如設備共享、技術推廣、實訓承包、培訓移植、訂單培養等,以多元化的培訓方式提高高職學生參與校企培訓的積極性。
(2)實踐基地提升合作。學校不僅要在學校內建立基本的實訓基地,有效促進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的學做合一,更要與企業深入合作,在企業內部建立真實情境的實訓基地,讓學生真正感受工作的氛圍,接觸真實的設備,從而培養和提升真實有用的職業技能和崗位素養。
(3)企業參與深層合作。針對學校培養人才與企業需求人才之間的落差問題,企業可以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課程管理中。企業可以根據企業自身和社會需求的人才標準與高職院校達成共識,以市場為導向、按企業需求合理開發培養人才的課程與專業,并積極承擔人才培養和就業分流中的部分工作,讓企業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校企合作中真正的深層合作。
3.健全合作法規,打造穩定環境
(1)法律制度保證穩定。政府有關部門要依據憲法和基本法律針對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行政制度,把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高職育人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內,建立一套較為完善、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育人的職業教育新形式,以法律的方式確保雙方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期性。
(2)規則明細確定責權。參與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依據法律在簽訂協議時,要對雙方各自在人才培養中的責任進行細致研究,明確雙方各自在校企合作中的責、權、利,并予以公證處理,讓其具備一定的法律效力,從而避免某一方在合作中的消極怠工或應付差事,創建穩定的合作育人的職教新環境。
4.完善管理機制,合力提升效率
游離于制度之外的工作必然是低效的。針對校企合作缺乏一定的監督和評測機制的問題,應該由政府牽頭,政校企合力協商,共同建設一套科學合理、便于客觀監督和全面評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育管理機制。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合力對學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現與以及付出的努力、人才培育的結果進行公正公開的監督和評測,以監督和評測的星級等級來決定政府對學校和企業在合作中的資助與優惠程度,從而激發學校、企業產教結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總之,校企合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更不能傾向于急功近利的速成模式上,而要著眼于未來優秀人才的培養,立足學校和企業的實踐舞臺,務實求真,擼起袖子加油干,真正聚力“政校企”,實現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共贏未來。
參考文獻:
[1]仝偉偉,馮 娜.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3(1):232,238.
[2]劉 明,單寶來.校企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8):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