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STEM教育是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教育,STEM教育鼓勵創新、探究、動手實踐。文章從歷史教學實踐出發,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重視科技教育,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引領學生走進科學殿堂,走向創新創造之路。
關鍵詞:STEM教育;歷史教學;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05
作者簡介:陳玉林(1969—),男,江蘇儀征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實踐。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就提出了STEM教育。中國STEM教育雖是新生事物,但也不是無本之木。2006年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指出:“大力倡導啟發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從小養成獨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習慣。”綱要在內容上體現了STEM的內涵,在政策上是鼓勵STEM教育。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要求:“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規劃明確提出了“STEAM教育”。
在STEM教育正在走進課堂、走進教育教學的今天,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應該重視科技教育,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習慣,為未來培養具有現代科學素養的人才,也能發揮其育人作用。本文試從教學實踐出發,談一談在STEM背景下的歷史教學的設想、做法。
二、重視科技,崇尚科學
當今國際競爭,其實質是以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切實推行科教興國戰略,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可以發揮學科的育人功用,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
1.重視科技史教育
科技史作為歷史的一部分,雖然不全面、不系統,但是教者可以增強專題意識,選取重點,以點串線,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運用科技不斷征服自然的歷史。在教學中,教者可以從傳說炎帝時期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開始,到《夏小正》記載一年中的物候知識,到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劉歆作《三統歷》,到祖沖之的《大明歷》,再到郭守敬的《授時歷》。其中《大明歷》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天文科學測算的結果相比較只差50秒,《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在國際通行的公歷基本相同。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結果,精心演算,反復驗證制定出的歷法,便于古人掌握農務的時機,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天文氣候上的保障。
教師教學諸如此類的古代科技成就及其發展史,學生不僅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而且可以認識到人類史其實就是基于科技發展的進步史。
2.介紹重大科技成就
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歷史教學,要通過對重大發明創造的講解,引導學生崇尚科學。例如,在學習“造紙術”時,教材內容極其簡要,對此教者在教學時可作補充、拓展和延伸,讓學生認識到各種書寫材料的利弊,認識到人類的書寫材料從堅硬的甲骨開始,經過竹簡木片、昂貴的絲帛,再到紙的發明與改進,在不斷進步,而造紙術則是重大的發明創造,因為它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文化的傳播,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促進了人類的進步。
3.講述科學家故事
大多數學生從孩提時起就有成為“科學家”的夢,歷史上無數優秀科學家是當代青年學生學習的楷模。歷史教師在講授科技史、科技成就的同時,更要講述科學家的故事,以科學家們求真務實、不畏艱險、勇于探索創新的事跡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例如,在教學“明朝科技”時,教師可以講一講醫學家李時珍的科技名著《本草綱目》。在介紹這部規模空前的藥物學巨著的同時,教者可補充介紹李時珍的事跡,如他搜集整理800多種醫藥書籍,用了27年的時間訪采四方,行程達一萬余里,通過解剖、跟蹤觀察、親嘗百草等方法獲取一手證據,考察辯論,修正了前人關于藥物的許多錯誤和含混記錄,最終著成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的《本草綱目》一書。
三、啟發探究,鼓勵創新
歷史是紛繁復雜的,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錯綜復雜的原因,都可能產生難以意料的影響。然而我國傳統的歷史教育常常“重論”,且常常是一家之言,臉譜式、概念化、不容置疑型的史學結論充斥于學生心中,這無疑束縛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也打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想學歷史、要學歷史的原動力被扼殺。“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多元解讀、啟發探究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秦帝國的興亡》一課時,我們在組織學生探討“秦滅亡原因”時,學生常常回答是因為“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對于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將其簡單認為“秦王朝的殘暴統治”,顯而易見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根據相關史學研究成果)。輕易否定學生的答案,肯定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教者此時可以追問“你作出如此判定的依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學生很有可能列舉關于秦法嚴厲,秦王暴虐無道、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等的史實論據。雖然學生的回答可能不準確、不完整,但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從政治軍事、治國方略等方面進行探討。經過這樣的處理,許多趨于正確的、個性化的答案自然會呈現出來。
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積極參與、勇于思考、敢于發表個人觀點、能夠采用論從史出的方法、善于從教材中篩選有關信息等閃光點應當予以肯定與褒獎。久而久之,學生的情感態度、思維過程等必然會發生變化,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激情會大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四、動手操作,體悟發明
STEM教育大力倡導啟發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注重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習慣的養成。跨學科、動手實踐、勇于創新是其主要特點。歷史學科在進行科技教育時也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發明。
在教學“雕版印刷”的時候,教師可將學生分成3組動手實踐,刻寫四字成語10份:第一組在木片上刻寫10份,第二組手抄10份,第三組采用“雕版印刷”,即在胡蘿卜上刻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然后印10份。完成之后請各小組談談自己的感受:“用雕版印刷10份與在簡牘上刻寫10份相比,哪個更快?與手抄10份相比呢?雕版印刷的優點是什么?”由于有了切身體驗,再通過比較、探究,學生的回答與教學目標的預設基本吻合,學生也水到渠成地認識到印刷數量越多,雕版印刷的優勢越明顯,認識到雕版印刷取代手刻、取代手抄是科技創新,是歷史的進步,是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發明,進而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鼓勵學生勇于創新。
五、結語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唯有堅持科技興國、科教強國,批判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科技文化與批判吸取西方科技文化之長處,使二者實現良性結合;唯有將“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落到實處,中國才能夠趕上和超過西方科技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STEM[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stem/2641759?fr=aladdin.
[2]王 素.《2017年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解讀[J].現代教育,2017(7):4-7.
[3]周劉波.科技史:歷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課題[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5(Z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