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霞 李興泉
摘 要:隨著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逐漸轉變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初中教學;物理;實踐
長期以來,我們陷入以課堂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的傳統教學中很難向前邁步,美國教育大師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論,即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新課標的主張與新三中心論不謀而合,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給學生一頭獵物,還是給學生一桿槍?每位有遠見的教師都會選擇后一種答案。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物理的生命線,沒有實驗的物理課如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學生無法獲得“甜頭”,對物理課失去興趣。新課標雖然提出在教師和資源的配備上縮小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對農村實驗重視程度提高,設施基本完善。但長期以來的教學傳統對新課標的領悟不夠,使實驗設施閑置。班班通普及后,做實驗變為PPT展示實驗,學生如隔岸觀火,不能身臨其境。
本人為在農村從教多年的物理老師,針對農村實驗室配備不全如何維持物理實驗課的正常進行做了多般努力,現在我就向新三中心論過渡提出自己的嘗試與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指導者。為了提高升學率,教師普遍認為做實驗不如講實驗。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將課堂還給學生,初中物理中很多演示實驗學生完全能做,教師不妨大膽放手,將實驗交給學生。有人認為這樣教師是不是輕松了,其實不然,將實驗交給學生并不是簡單的任務轉移,甚至是對教師的增負,課前教師要多次演示,只有對實驗爛熟于心,才能應付課堂上的突發狀況,例如,在講授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時,教師需課前將常見的實驗類型做一遍,采用一個酒精燈對兩種物質同時加熱,或兩個酒精燈同時加熱,或采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加熱,分析不同方法的利弊。上課時可以分為這樣幾步:
(1)構思:讓學生先構思實驗原理、方法、過程、預期結果。(2)小組討論:從幾種實驗方案中比較得出認為完美的實驗方案。(3)成果展示:教師點出其中一個小組當堂演示,教師從旁協助,其他學生認真觀察,與自己設計的實驗對比,找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以待以后的實驗中注意改進。同學們完成實驗后我再將我的實驗方法演示給大家,受化學實驗中測定中和熱的啟發,我先在兩個相同的大燒杯里放入兩個同樣的小燒杯,內外杯口水平,加入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兩燒杯之間用保溫泡沫塞滿,蓋上紙板,插入溫度計和環形攪拌棒。再次讓同學們討論這樣改進的優點,學生思考后得出該實驗的最大優點是減少熱量散失,不僅能比較出物質的吸熱能力,還能根據水的比熱容計算另一種熱體的比熱容等等。
三、建立尊師愛生、心理相容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強調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尊師愛生、教學相長、心理相容。在實驗過程中師生互評,建立平等的學習氛圍才能共同發展。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所以教師要努力把冷冰冰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當代教育學家沙塔諾夫更強調:“在課堂上創造一種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氣氛是每個教師的首要責任。”可見,良好的教學氣氛對教學活動的開展非常重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由自在,方能產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
四、組織實踐活動課
物理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推行實踐活動課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實現素質教育的一種途徑。“綜合實踐活動并不著眼于使學生獲得系統知識,不是追求嚴密的知識體系,他立足于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事有益的活動。”研究和解決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我們可以從生活實踐中尋求答案。如學習摩擦生熱時帶學生自己用小的鋸條鋸木頭看木頭是否發燙,學習內燃機時帶領學生參觀農家手扶拖拉機或四輪車的發動機,自己用搖把搖一下,觀察發動機的啟動。學習面鏡時讓學生回家后仔細觀察自家的太陽灶,試著調一下角度看焦距對準茶壺底。農村實驗設備不齊全,教師想辦法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條件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課比實驗室做實驗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要求老師克服惰性,對教師工作要有責任感。
總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新課標的主張原則轉變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需要教師認真地思量研究,尤其是條件相對艱苦的農村地區的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陳多霞(1983.1—),女,漢族,本科,研究方向: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