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飛
摘 要:我市近幾年來的中考中,學生的化學成績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即,“兩頭大,中間小”優秀率好,及格率卻很差。學生厭學嚴重。較大比例的“學困生”的存在是導致兩極分化和學生整體成績難以提高的根本原因。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如何圍繞課標、考綱上好每一節課,將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是每一位化學老師面臨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教師成長;高效課堂;知識結構
一、案例
1.教師《奇妙的二氧化碳》新課導課:
師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奇妙的二氧化碳”,請翻開課本第38頁。
評析: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嚴重忽視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課堂學習效率差。
師2:同學們,二氧化碳是我們熟悉的物質之一,可以說“她”無處不在,大家思考一下“她”有什么作用。設想一下,假如沒有了“她”我們的世界將會怎樣?同學們“她”看不見,摸不著,你能發揮你的聰明才智證明“她”的存在嗎?你們是不是很想知道“她”有哪些奇妙的變化,(孩子們露出了期盼的眼神)。好的,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二氧化碳世界。
評析:語言優美、煽情、富有魅力,體現化學之美;師導、生學的平等合作關系淋漓盡致地展現。
師3:教師走上講臺,用眼神掃了一下微微還沒安靜下來的課堂,怎么辦?師:同學們我們來欣賞一段視頻,(課堂很快安靜下來),隨著優美的音樂,一幅幅優美的武夷山水畫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一下被吸引到美麗的畫面中。視頻中出現畫外音,這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與一名“花匠”辛勤的勞作息息相關噢!請同學們猜猜這名“花匠”是誰?“花匠”有哪些奇妙的本領呢?課堂氣氛瞬間被點燃。
評析:教師機智靈敏,自信把控課堂;精心設計,巧妙引課,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一個字棒!
學生對一堂課的興趣關鍵在于探究的驅動性問題設置的好壞,問題必須有誘惑性、必須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入手、一定要使學生對問題的解答還有一定的差異,最好能夠再生成更進一步的問題。另外,教師要在學生需要的恰當時機給予恰當的提示和信息。再者,問題提出之后一定要給學生動手動腦的空間和時間。因此,教師在備課中要考慮到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清晰地認識:做什么,分成哪幾個階段實施,每個階段達成何種目標,怎樣評價目標達成的程度,從而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2.近幾年我市、區一些學校先后實施了“先學后教、自主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通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在這些課堂聽課教研交流后有一些想法,這種模式下的課堂要注意:
(1)學生從面向黑板到面面相坐,內部交談的機會更多,往往會趁其他同學討論之際搗亂,在同學上臺展示時,下面的同學依然有個別在講話,缺乏自覺性。
(2)一些學生完成導學案困難,因為導學案打印紙張跟試卷沒有區別,學生往往有緊張感、抵觸感。再者,老師往往要求學生要先預習課本,再完成學案,而學生因為缺乏看書的耐心及理解能力,經常發了學案就做,為做而做,書寫自然不理想。
(3)學生合作探究時,最容易出的問題就是一些學習弱勢的學生儼然成了陪客。發言的、討論的,記錄的、思考的,幾乎全是那些學習程度比較好的學生。現在上課主動的還是那批學有余力的學生,其他小組成員往往因為有組長發言,感覺無壓力,漸漸會形成依賴性,而老師若上課點名提問他們,又會因為他們有懼怕心理,聲音小不說,又害羞,又扭捏,造成大量課時浪費。老師往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長此以往,一些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進而厭學,逐漸變成“學困生”。
二、教學建議
1.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及與化學有關的知識結構
(1)正視問題,突破難點防分化。在整個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認真鉆研化學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
(2)教學中要立足基礎,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必須注意:一要保證教學時間,不趕進度;二要精選試題,加強針對性訓練,來不斷深化學生的理解。
2.研究實用的化學課堂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
把握教材,駕馭課堂出高效。在充分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老師的地位如何呢?課堂改革還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權力和尊嚴。同時,把教師不可一世的權威消解了、淡化了,還原為和學生平等的學習合作者。但是教師要警惕自主變成自流,合作有形式無實質,學生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討論。
3.熟悉化學課程標準,充分展現教師的教學機智
理解課標,展現機智促興趣。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充分體現了教師個人魅力、教學機智的作用。課堂教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值得我們去認真演繹和品味。
新課程倡導“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注意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因此,教師在新課程中應更加關注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資源在新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
求,也是每位教師的追求,只有帶著愛心去播種,帶著智慧走進課堂,才能讓化學課快樂、成功,花香滿堂。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2]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