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東
摘 要: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偉大民族,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語文的學習實質上就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其學科特點主要是記憶性、基礎性、人文性。初中語文作為承接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能否對語文有濃厚的興趣,是否養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科學健康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學習興趣;趣味教學;素質教學;教育觀念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發展還相對比較落后,尤其我們西北部地區,各類教育資源還比較落后,雖說這幾年的國家投入力度很大,但還是與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在教育資源、師生認識、家長觀念、學生眼界等方面,很多學校的老師為了給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及社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任沿用老一套的應試教育方案,對于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不管不顧,一切向學習成績看齊,不注重能力的培養,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通過個人的觀察,我發現,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學生的學習毫無章法可言,老師怎么說,學生怎么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學,造成學生“高分低素質”的嚴重現象;(3)教師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書寫方面的鍛煉,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沒落。
一、注重引導培養,讓學習習慣更加科學、合理
一個人學習生活的行為往往是靠習慣來督促的,初中階段正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告別了過去的稚嫩與天真,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能夠很好地保持下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也由于孩子們剛剛開始獨立接觸社會,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習氣所干擾、容易走上歧途,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加強引導教育,只要我們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及時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首先,我們要督促學生養成的第一個良好的記筆記的習慣,遇到不懂的、不會的重難點用筆記本記錄下來,課后及時弄懂,在考前也可快速翻閱復習。語文更應這樣,語文的學習特點主要是記憶性、基礎性、人文性。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這都是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速成的方法。其次,我們要督促學生養成課前及時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這個年齡階段自制力較差,經常被外界事物干擾,思想跑門,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杜絕這類情況的發生。最后,我認為還要讓學生養成“今日事今日做,絕不拖欠到明天的”的好習慣,做事不拖拉。這不僅對于學習有幫助,更有助于學生將來面向社會能更加輕松、快速地處理各項工作,給領導一個好印象。
二、側重德育,讓學生更加品學兼優
現在部分老師,為了給學校、給家長、給社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讓學生有一個好的文化課成績,大多注重文化課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德育方面的教育。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年齡、知識、閱歷等方面的限制,性格不穩定、價值觀念尚未完全形成,辨別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低,缺乏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所以良好的教育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里所說教育不僅僅只是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但是現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重點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品德方面的教育,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雖然我國對傳統教育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并且不斷地革新,但是這并意味著我們要丟棄我國傳統教育中一些優秀的文化,應該把傳統教育中的優秀文化與現代教育體制結合起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素質過硬、品學兼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不是一個只關注自身利益,不顧中華民族歷史使命的無用之人。語文的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通過古詩詞的學
習,讓學生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文化素養與高雅志趣,這也是對學生心靈的一次洗滌。
三、注重閱讀理解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能力,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這樣,學習其他學科時,你才能很好地理解題干的意思,準確解題。其次,通過閱讀理解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長時間的閱讀可以積累大量的素材,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是一個極大的提高。但具體如何做呢?在我看來,一,要給學生創設閱讀的條件,現階段中學生的學習任務都比較重,這就導致課余閱讀時間較少,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為學生爭取更多的閱讀時間;二,注重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啟發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三,“先學后教”的閱讀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值得推廣。
總的來說,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注重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更好地“做人”。
參考文獻:
[1](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吉林.李吉林語文情境教學:情境教育[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