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繼龍
摘 要:歷史教學內容雖然是過去發生且不可改變的事情,但都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由于教學內容的固定性,歷史課堂容易變成枯燥刻板、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師可在教學中巧用生活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從而創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生活資源;巧妙運用;高效課堂
昨天的生活就是今天的歷史。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巧妙運用生活資源,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歷史,在生活中思考歷史,通過學習歷史更好地明白生活,以便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運用生活資源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中國古代史內容因其時代與現實生活相差較遠,而七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需要教師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教學點,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學到史前時期遠古人的內容時,因為遠古時期的可考資料很少,但生活情境可以模擬,教師可在課前提問學生——如果你身處荒郊野外,想要點火取暖卻沒有任何工具在手時你該怎么做?現在吃的五谷雜糧有一部分在遠古時期已經出現,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你知道遠古人和大家現在所吃的大米有哪些區別嗎?通過擷取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的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容易被調用,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效率會提高很多。
再如學習古代史各時期的科技文化部分,很多內容在今天仍然適用,并得到傳承和發展——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絲綢之路的開通從西域引進很多外來食物和用具等等,都是教學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的資源。只要教師有心,善于發現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就能夠源源不斷從生活中挖掘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更好的平臺。
二、運用生活資源培養學生良好思維
很多生活資源都是分散的,不能拿來就用,十分考驗教師整合資源的能力,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挖掘生活資源中的可用點,強化學生橫向、縱向交叉思考的能力。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很多事件雖然不在同一軌道,但卻有其相似和聯系之處,歷史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形成歷史思維,學會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4年的抗日戰爭從發生于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東北淪陷后涌現出一批奮勇反抗的英雄人物,帶領當地人民與侵略者作戰,保家衛國,在當地有很多紀念館和人物事件傳說,學生的部分長輩曾親歷戰爭。在學習中國近代史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內容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各種戰爭遺址、博物館,也可根據教學內容舉辦座談會,邀請親歷戰爭的人物為學生講述當時的場景;然后再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當地的發展變化,引導學生思考,發展辯證思維。
三、運用生活資源深化教學內容
世界史學習內容繁多龐雜,時間、地域跨度大,涉及多個國家的誕生、發展,文化與斗爭并存,科技與戰爭同俱,相較七八年級內容難度有所增加,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原因、深層次挖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頗為頭疼的部分。在此背景下,教師運用生活資源教學不再止步于看到現象,而是要引領學生看到背后的本質。
在學到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的內容時,由于學生沒有經濟知識儲備難以理解這次大危機的產生原因和帶來的巨大影響,所以教師可聯系我國2008年的經濟大危機并出示相關資料指導學生體會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也可讓學生回家咨詢父母,他們的父母都經歷過此次金融危機并有所見聞,相信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好處。在學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時,可聯系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明確發展與改革是一個國家保持昌盛的不竭動力,要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制度,盲目改革只會帶來無窮后患。
這一時期,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知識以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很重要。經過七八年級的學習積淀,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有所接觸。教師要抓住契機,將熱門時事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訓練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并能從中感悟道理。這一能力在歷史中考中考查比重較大,需要教師盡早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促使學生打好歷史基礎,深化所學知識。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生活資源,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綜合運用能力,能夠準確抓住教學點,讓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歷史,將歷史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創設高效的歷史課堂方法多樣,在此著重論述了利用生活資源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生活資源要與教學內容高度契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思考能力,過于復雜或負面的內容都是不可取的,不能生搬硬套強行利用,如此不但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習內容的枯燥性,于創建高效課堂也無益。要在運用中以小見大,用點畫面,于細微處見真知,盡量從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科學中尋找,并加以整合,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深化理解所學內容,為創建高效歷史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趙濤.做有“意思”的歷史教育:歷史“活力課堂”的構建[J].基礎教育參考,2015(9).
[2]唐行華.生活讓歷史課堂鮮活起來[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