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泓列
摘 要: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在國家宏觀規劃和具體政策的引領下,經歷了從嘗試探索走向多元開放的發展歷程。但是惠生性的合作目標與逐利性的合作現實的沖突、規范化的質量管理需求與無序化的發展現實的沖突、制度化的監管需要與自發性的發展現實的沖突是其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高職院校需站位全局的角度,理性分析國際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與問題產生的原因,創新理念、實現優質發展,特色引領、實現內涵發展,優化資源、實現高效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國際合作;教育發展
基金項目:遼寧省國際教育“十三五”科研規劃課題(2018-2019年度)(課題編號:18LNGJ074)
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實施,有助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質的教育資源,將對教育方法、管理體制及辦學機制等方面的改革產生積極影響。近些年,我國有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教育活動,這些國際合作教育活動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凸現了一些問題和矛盾,需要我們以客觀的視角,持正確的觀點,從互惠雙贏的立場出發,提出建設性的對策,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國際合作辦學教育活動健康持續發展。
1 發展訴求
獨立發展與合作發展的融合我國高職院校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沿海中心城市的13所短期職業大學,30多年來,高職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根據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共有1297所高職高專院校,高職已經成為了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力軍。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雙重屬性的高職教育,從誕生之初就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新政策,經歷了逐步對外開放走向全方位開放的歷程。
2 問題透視
實然發展與應然發展的疏離隨著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類型和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在迎來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惠生性的合作目標、規范化的質量管理、制度化的監管系統是高職領域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發展的理想狀態與應然狀態,而逐利性的合作目標、無序化的發展現實、自發性的監管現實卻是其健康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與實然狀態。因而,實然與應然的疏離是我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2.1 合作目標:惠生性與逐利性的沖突
作為一項公共產品,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可以提高國家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可以增加企業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價值,可以提高個人生存力和工資水平。強化職業教育的公益性符合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利益,是國家的戰略選擇。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指出,中外合作辦學屬于公益性事業,國家鼓勵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有的學校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不是以提高辦學質量為核心,而是以可以謀取利益為標準,把中外合作辦學當作學校創收的重要工具,即合作的出發點具有逐利性。在合作辦學中,有的學校存在高收費、亂收費、教育產業化傾向,即辦學過程具有逐利性。如以國際合作辦學成本高為幌子而一味地提高學費,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而非將資金用來提高教學質量;或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節省開支,沒有提供足夠的實習實踐機會,沒有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意識及國際化就業能力。有的學校合作項目管理水平不高,培養質量也不高,但是學校為了提升其招生的吸引力及社會影響力,而沒有將其停止或者整改,即評價標準具有逐利性。
2.2 質量管理:規范化與無序化的沖突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取得了長足進展,合作辦學項目已經發展到由量的擴張到項目內涵建設的階段,質量如何已經成為了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重要評價指標。規范化的質量管理是合作雙方順利開展合作的需要,是我國職業院校提高辦學水平的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高質量職業教育的需要,是保證高職院校國際合作高水平健康發展的需要。然而,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在質量管理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專業設置、師資水平、合作關系等方面的無序化發展。專業設置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普通專業過多,沒有體現高職特色,熱門專業過多,沒有體現地方特色及學校特色。師資水平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國際化視野、國際化能力欠佳以及外方師資不穩定。合作關系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合作模式較為單一,現有的高職院校合作辦學主要是以“引進來”為主,即教育輸入較多,而“走出去”的境外合作與教育輸出還相對較少;有的學校在合作模式上雖然采用“3+1”、“1+3”、“2+2”的合作模式,但學校在合作過程中只是充當了境外學校生源的預備基地,或者只是充當了留學中介機構。
3 反思與建構: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對策
3.1 創新教育管理者的理念
對于教育行部管理門的領導者來說,要認識到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進行宏觀規劃,拓展合作辦學多元化的資金注入途徑,對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重要性,并能夠領導職業院校在正確的教育理念下將宏觀政策切實落實到實踐中。對于職業院校來說,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全局意識,從戰略高度把握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意義、價值、定位與規劃。另外,要建立校長培訓與交流制度,使教育管理者在交流中更新觀念,掌握中外合作辦學的最新情況,學習成功辦學經驗,推進中外合作院校的良性互動。
3.2 創新教師的教育理念
對于合作辦學專業的教師來說,可以通過參與教師互派或專項教師培訓等方式,樹立國際化的理念,主動適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也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學習,使自身具有國際意識及國際化教學能力,能夠把握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多元文化。另外,可以進行教師內部互助研討及教育反思,鼓勵教師進行小組學習,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共同學習,互幫互助,促進反思,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3 加強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
各國的高職教育是在本國特有的社會、經濟、歷史背景下興起和發展的,同時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因而在引進與借鑒西方職業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的同時應立足于本國、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在專業設置上,應將開辦我國緊缺專業及有地方特色和需求的專業與國外優質資源相結合;在人才培養上,應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理解外國文化與價值觀、關注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及服務本土的能力相結合;在師資保障上,將我國職業院校自主培養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能力的雙師型教師與引進高素質核心課程教師相結合。
3.4 促進信息資源共享的最大化
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的創造和分配為基礎。要建立學校、政府、合作方的定期交流制度,讓三方零距離接觸,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和高職院校與合作方的主體作用;要構建合作信息服務平臺,發布最前沿的合作辦學信息及國內外成功合作辦學經驗,促進與兄弟院校及與合作方的資源共享。
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是中外雙方教育理念的碰撞和教育教學實踐的交流與融合,因而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必然存在。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高校應高度重視,順應國際化發展的潮流,進一步激發中外合作辦學的活力,進一步推進項目的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提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著重推動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向寬領域、高水平、深層次、可持續方向發展,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為建設教育強國、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服務。
參考文獻
[1]劉建同.30年中國職業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J].職業技術教育,2008(30):56.
[2]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五年發展規劃(2009-2013年)[EB/OL]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09-02-19/news20090219150126.html.
[3]于志晶,李新發.魯昕:要強化職業教育公益性[J].職業技術教育,2010(24):27.
[4]王聯曉.高職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成人教育,2013(02):40.
[5]曾濤.高職院校開展國際教育合作的突出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7):73.
[6]袁衛國.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新思考——從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說開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