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永
摘 要:針對當年大學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以市場需求為研究對象,采用普遍調查的方法,研究企業的招聘簡章以及通過調查問卷,分析企業所需大學生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確定大學生的培養與職業規劃。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市場對大學生能力的的需求,對促進大學生的培養以及就業提供的思路。
關鍵詞:市場需求;就業能力;培養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尤其在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空間不斷縮小,就業壓力更是逐漸加大,整體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不僅如此,目前的大學生就業狀況還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即有些大學生可以從多個工作機會中挑選單位,而有些大學生卻無業可就,找不到工作。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教育未能與市場需求相接軌,要結合市場的需求對大學生進行合理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就業
能力。
2 市場需求狀況與特點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
安徽理工大學是一所工科高校,每年本科畢業生有五千多人,以2016年來校招聘的943家來校招聘的企業為例,這些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涉及機械、電氣、土木、環境、能源、計算機、經管、醫學、材料等多個行業。通過研究企業的招聘簡章以及對來校企業進行調查問卷,統計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提出的招聘條件主要包括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語言和書面)、外語水平、計算機水平、職業道德、經驗等方面。
專業能力是對企業對招聘人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專業對口,具備專業能力才能滿足企業的專業需求,而今大學課程重視基礎課程,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素養重視不夠,專業能力培養有待加強。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源泉,是大學生更應具備的素質,當今社會是科技時代,無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企業也無法生存,因此大學生創新能力對企業至關重要。大部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不強,只顧學習書本知識,學校的培養和重視不夠。溝通與表達能力是對大學生本身素質的體現,包括交際與團隊協作能力等。現在的大學生大多認真讀書或者玩手機,與人交流較少,高智商,低情商,這方面要加強學生的培養。外語水平是大學生就業看中較多的一項,無論私企、國企都對大學生要求較高。學生的外語有種啞巴英語的感覺,看的懂說不出。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企業要求大學生具備職業道德,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能認同企業。計算機水平就是不同企業對大學生要求的高低不同,但現代社會對計算機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經驗是可以積累的,一般對于應屆大學生企業要求不多。
3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
針對上述調查表明,大學生就業應具備多種能力,但現在高校培養過程中還未能全部重視,大學生的培養方式和能力體現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學校培養特點,制定適應市場需求和人才發展的教育模式,從而有效的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大學畢業生。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近年來學生的道德素質下滑,責任心不強,導致就業難。因此,高校要以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指導,多開展一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活動,學習先進典型人物,培養他們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精神。開設中華民傳統文化,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加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職業道德,孝心,責任心等。讓學生時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和就業能力。
2)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素質培養。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是對企業對招聘人員最基本的要求,而今大學課程重視基礎課程,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素養重視不夠,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如遇到專業知識有時會表現不佳,這樣企業對這學生、學科以至于學校的培養都會產生懷疑。因此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學校要加強專業課程的重視,以市場所需求的專業知識人才為指導,制定完善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大學生專業就業能力。
3)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江澤民曾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后來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調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更要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勇于開拓進取。高校要結合市場和時代發展,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開展具有創新意識和內涵的活動與競賽等,積極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敢于挑戰現狀,勇于探索等。
4)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包括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語言和書面)、外語水平等。學校要有意識的引導和教育學生,主動與人交流,提供課上課下交流平臺,增強學生溝通與表達能力。外語作為大學生一門必修課,高校要結合市場需求,開設專業英語等,讓學生課上課下都能學習到,并且要鍛煉學生說的能力。
4 與市場接軌,不斷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备咝H瞬排囵B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必須從實踐中來,最終也要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高校培養的學生是為了社會,能否滿足市場的需要,還需要市場的檢驗。學校每年要關注市場變化,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保證人才培養與時俱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也提升,從而為社會為國家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
5 總結
結合市場需求,依靠高校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培養出具備各種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人才。使之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展現人文素質,使所學的知識、能力、態度逐漸內化為一種自主、自為、自律、可持續發展的素質和習慣,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有立足之地。
參考文獻
[1]邵百艷.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大學生學習習慣[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1):159-160.
[2]劉文利.創新創業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與實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
[3]李楠.基于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學生管理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1):119-120.
[4]楊文金.試論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做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