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超
摘 要:隨著移動網絡等新媒體的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現象不僅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變化,網絡文化也成為繼傳統文化之后影響和改變大學生思維模式、行為表現、道德程度最多的文化載體。雖然網絡文化教育目前還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就其獨有的特性和在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來說,網絡文化教育已逐漸成為了傳統教育環境改變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網絡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1 教育環境的變化
教育環境,包含了以人為核心的教育對象,以及人與教育與日常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指以實現教育功能為主的國家各層次教育體系,更多特指各類學校教育及相關環境。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大學生面臨的教育環境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一是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人們對教育制度的改進、資源的分配、環境的改善、結果的評價以及人綜合素質提高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標準越來越高,這些變化都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環境。教育環境被網絡平臺靈活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滲透改變,網絡中資源共享,極大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和學習內容;二是高校自身的變化。國家對人才培養的定位和需求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增強也在不斷變化,各高校根據國家的指導和政策的引導,結合自身的條件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同時隨著高校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不同定位,科研和人才培養的不同層次要求,學校發展的思維意識和眼界也決定了高校如何利用現有的環境和資源來進行發展。高校內部的師生所形成的傳統校園文化,精神風貌,個性特征等在現有環境下的變化也對高校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2 大學生思政教育環境的新領域——網絡環境
教育大環境發生了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途徑也應發生變化。目前網絡已經成為改變人類生活和工作的有力推動劑。在高校中,網絡中超強的覆蓋性,廣泛的使用基礎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效果,充分融合在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全過程。在網絡環境中形成的網絡文化,在與傳統校園文化進行融合和提升后,形成了高校特有的文化。
2.1 網絡環境是思政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改造環境來達到加強環境育人功能的目的。網絡環境是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多樣化的文化形態、豐富的教育資源、靈活的載體傳播性、廣泛的參與性,成為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媒介和新領域,具有思想引領、輿論引導、氛圍營造等作用,也成為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中的重要環節。
2.2 現實網絡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
習總書記在第一次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會議中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現實的網絡環境已經對社會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更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產生了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網絡環境的利用和改造,將其轉化為不斷創新和發展的能力,把握現在的發展機遇來加速教育發展。
3 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徑—網絡文化教育
現實網絡環境中對人影響最大的因素當屬網絡文化,這樣一種全新的文化傳播和交流方式,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也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善于利用其正面的、積極的相關特性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規避或改善其負面的、消極的相關特性,消減不良事件和不良因素的影響,甚至將其轉化為有利因素。
3.1 網絡文化教育提升了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網絡文化逐漸成為校園文化里缺一不可的重要內容,將傳統校園文化不斷進行融合和進化,形成了具有網絡特性和高校自我特點的群體文化,成為師生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集合體,更是高校精神和無形價值的高度體現。
也正是因為網絡環境的諸多特性,使得網絡文化教育成為提升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平臺,傳統校園文化教育內容可以被移植轉化到網絡環境中,并得到迅速傳播,形成良好的引導,達到教育的作用。比如在21世紀的最初十年,在各大學校都極具影響力的校內BBS,到現在每個高校每個院系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對學生群體進行日常推送,使得學生的活動、學習、生活、交流等環節拓展到網絡,形成了獨特的校園網絡文化,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潛移默化地達到了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3.2 網絡文化教育讓思政教育效果更好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興起并與傳統媒體互相支持和補充,形成了現代立體式多樣化互相融合發展的傳播體系,網絡文化教育也出現了更多形式和價值體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載體也得到了極大豐富。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陣地之一的課堂,其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改變為傳統授課和網絡、視頻、互動平臺等技術支撐的新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模式,使得傳統思政教育逐漸拓展到更廣闊的空間,縮短了時間線程。另一方面,現在大學生可分配的時間精力都相對充沛,對網絡新鮮事物以及信息交流有較強的需求,巨大的信息資源除了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的休閑學習需要,同時也讓學生成為這些信息的產生、參與和傳播者。通過了解學生對網絡的需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創造,構建多樣性、個性化的參與平臺,打造校園網絡文化精品,使之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陣地,成為大學生自我學習和研究的基地,讓思政教育接受度更高,體驗感更好,吸引力更強。
3.3 網絡文化教育讓學生價值更多元,讓輔導員角色更復雜
在當代,網絡已經成為了當前大學生獲取、交流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徑之一。網絡文化的多樣性讓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網絡環境的部分承載了太多良莠不齊的信息,現階段被喻為“沒有圍墻的大學”的大眾傳媒環境,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信息,但這些信息中混雜著大量消遣的娛樂信息、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甚至是帶有濃重“色彩”的信息。這一情況在還沒有形成穩定人格性格和成熟鑒別能力的大學生面前,會很容易使我們大學生 受到影響,同時會將自身性格、思維矛盾、心理因素、社會環境等因素糅合在一起,產生各種新的復雜問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專業教師或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也變得更加復雜。不僅僅變成知識傳授者,更成為具備心理咨詢、突發事件應對、有談判和說服技巧、做事細致周到等全方位角色集合體,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
因此,針對當前的思政網絡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立法措施,努力消除其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凈化空間;一方面可以創造性利用網絡環境開展工作,并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適用于網絡環境的信息,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不同事物和矛盾,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和價值觀,將網絡文化育人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化,并做到精準化滲透。
參考文獻
[1]呂旭進.《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博士論文,2013.
[2]陳志超,汪謙慎.《用先進網絡文化引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載《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3期.
[3]鄭艷,呂京.《網絡環境下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載《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