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雅瓊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2—0114—01
教學情境是“情”與“境”的融合,是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設定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師生共同營造的課堂情感氛圍。教學情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并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教學情境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數學知識起源于生活,只要教師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難發現,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數學知識。因此,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適時創設生活情境。
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教師可以以城市交通路口各種動態車輛為素材,采用課件展示出學生每天上學經過的交通路口過往各種車輛的情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5分鐘內通過的各種車輛的數量。由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取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滿生活味,使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和用數學的意識,同時也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情境應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些有意義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去。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平鋪在桌面上,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比一比每個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發現?然后說一說如何計算表面積?怎樣算比較簡便?這一系列的問題全部在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解決。這樣的操作活動,不但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又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
三、問題情境應具有開放性
數學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問題,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不斷反復交替的過程。由于開放性問題往往存在多種可能性,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在討論和推斷正確答案和最優解法時,使學生進行發散、收斂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開放性問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展開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如,教學“位置與方向”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物園各個景點的平面圖,同時在畫面上配以相應的問題: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導游,將按照怎樣的路線帶領游客去游覽?在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平面圖中搜集到了可用的信息,并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游覽方案。
又如,在數學活動課“解決問題”一節中,筆者首先用課件的形式再現了游樂園場景:有游樂項目、價格和各個項目的相關規定等信息,然后安排了一個“定額消費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為自己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游樂方案。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思維靈活,很快想出了好多種游樂計劃,他們豐富多采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發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的積極性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學生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他們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