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玲
【摘要】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之更具敏捷性、深刻性、靈活性、縝密性、系統性和創造性等;而通過構建有意義的交流話題,則是開啟學生思維閘門的一把金鑰匙。
【關鍵詞】語文素養;語文情懷;教學情境;交流話題;綜合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素養”涵蓋的內容很多,包括聽說讀寫等基本的語文能力及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及習慣、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等。“語文情懷”則是指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熱愛,這種情懷驅使著學習個體能夠詩意地、愉悅地棲居在語言文字構筑的氛圍或意境中。教師要切實貫徹《課程標準》精神,注重激發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一、借助優美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筆者認為教學情境可分為兩類,一是憑借客觀的、有形的媒介所創設的“物境”,如生動的圖片、優美的音樂、動態的視頻等;二是憑借主觀性的交流、交往所營造出的一種和諧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說,無形的“心境”往往比有形的“情境”更重要。因為有了良好的心境,學生才能投入學習活動中去,才能學有所獲。
比如,《孔子游春》一文描寫了孔子帶領弟子們到大自然中欣賞美好春光并相機教育弟子的故事。文章開頭先從描寫春天美好的景物開始,這好比是一個“序曲”。針對文本的這一特點,筆者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即由朱熹的《春日》這首古詩引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在悠揚的旋律中,欣賞著抑揚頓挫的朗讀,想象著優美的意境,的確是一種精神享受。正當學生陶醉在想象中的時候,筆者適時呈現《孔子游春》的課文插圖和第1、2自然段課文。這是借助欣賞古詩創設的情境,因為該首哲理詩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恰好跟課文敘述的故事相吻合。
怎樣營造優美和諧的“心境”?其實,《孔子游春》中的孔子恰好為我們做出了一個示范與榜樣。你看,孔子跟弟子們相處得多么融洽!孔子沒有居高臨下、一本正經地對弟子們進行訓誡,而是跟弟子們平起平坐,無尊無卑,一起娛樂,一起暢談志向,氛圍可謂“其樂融融”。孔子儼然是他們的兄長,完全放下了老師的架子。這是一種高境界的教學情境!在當今的課堂上,我們語文教師不也應當學習孔子平易近人的品質,跟學生融洽相處嗎?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產生一種表達的欲望,才會無拘無束、樂此不疲地進行師生或生生間的思維交鋒與觀點分享。這樣,學生才會感覺到一種暖暖的人文情懷如春風一般充溢心中。
二、通過構建有意義的交流話題,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教育專家研究發現,閱讀過程中學生用于眼睛移動的時間大約為5%,而大約95%的時間是用來思維的。教育家烏申斯基告訴我們:“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之更具敏捷性、深刻性、靈活性、縝密性、系統性和創造性等。而通過構建有意義的交流話題,則是開啟學生思維閘門的一把金鑰匙。
比如,教學《孔子游春》一文,在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環節,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供學生思考、交流:“課文主要敘述了孔子跟學生之間發生的哪兩件事?透過這兩件事,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孔子?”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話題,第一問重在閱讀、概括,第二問重在感悟、評價;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升。完成此問題,筆者要求學生先獨立默讀課文,嘗試用恰當的短語來概括兩個故事,用成語或四字詞語來概括孔子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并面向全班匯報。這一任務激發了閱讀探究熱情,開啟了學生的思維閘門。交流環節,學生暢所欲言,進行思維碰撞,最終形成共識——敘述了兩件事,一是“孔子論水”,二是“師生述志”,可以用“循循善誘”“平易近人”“誨人不倦”“教學有方”等詞語形容孔子的性格特點及精神品質。當然,在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的思想品質之后,還可以將下面的話題拋給學生——“孔子的教育方式你喜歡嗎?為什么?”這一話題的設計一下子觸動了學生的思維之弦,他們紛紛發表著自己的觀點,表示非常欣賞孔子的別開生面的教學方法和落雪無痕的教育藝術。還有的同學發現,孔子帶領弟子們在泗水河畔上了一大節內涵豐富的課,有哲學課、音樂課、體育課、品德課等,真可謂“多姿多彩、生動活潑”。由此可見,教師設計的話題要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開展富有成效的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情結
教師要善于通過組織開展富有成效的綜合性學習,來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情結。
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如何選擇,要依據教材的內容來確定。比如《孔子游春》一文,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走近孔子、了解孔子的窗口。那么,如果僅僅憑借一篇文章的學習是不能實現對孔子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的。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個利用課外時間研究孔子的活動,可以借助網絡、書籍等資源搜集信息并做好記錄,或辦一期主題為“走近圣人孔子”的手抄報等。筆者在教學此文之后,就適時地向學生推薦了關于孔子的一組文章;同時,還向學生推介了李長之撰寫的書籍《孔子的故事》,要求學生閱讀。走近孔子,不能不了解其教育思想,為此,筆者還要求學生搜集孔子的一些名言進行誦讀并理解它的含義。由于有了更為豐富的知識積累,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匯報課上,表現得胸有成竹、躍躍欲試。事實證明,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交融在了一起。學生透過課文這扇“窗口”領略到了課本以外更美妙的風光,他們的心靈浸潤在濃濃的人文情懷中,對祖國燦爛的文化及歷史名人產生了熱愛與敬仰之情。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