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立意高遠、哲理性強、語言清新,有利于聽障學生陶冶情操,開啟思維。本文以《江畔獨步尋花》的教學為例,力求探討聽障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方法,為聾校古詩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古詩教學;感受美;聽障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是我國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名篇佳作,美不勝收,其間包含著豐富的美的素養。古詩以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但古詩的抽象概括、精練含蓄,也給聽障學生理解上帶來困難。現就《江畔獨步尋花》的教學為例,談談我是如何引導聽障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揭示形象感知美
審美過程一般經歷感知、感受、感動三個階段,感知是審美過程的初級階段。教學之始,摸準聽障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的心理,采用多種手段,誘導學生朦朧的審美情趣。
意蘊悠長的古詩素有“一詩一畫”的特點,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每句一景,從而構成了一幅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特有的溫暖熱鬧、鳥語花香的絢麗春光圖案。我抓住“詩中有畫”這個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課文插畫和所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聽障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這樣詩中的語言文字被賦予生命,詩中描述的情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學生閱讀中的形象思維以意象形式展開來,使聽障學生對審美對象有了初步感知,激起了審美興趣。
二、詠誦語句發現美
聽障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意,產生審美情感后,就須以字詞句的理解為抓手,著重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那些含義深刻,感情色彩強的詞句,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進一步激發其強烈的審美情感。
《江畔獨步尋花》前兩句中的兩個動詞“滿”“壓”表現的畫面是靜止的;后兩句中的兩個動詞“舞”“啼”展現的則是動感強烈的畫面;“恰恰”一詞,同時讓我們聽到了可愛的小黃鶯清脆熱烈的歌唱。全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移情于物,由靜轉動。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詩,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不因學生是聽障而放松要求。《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聲調和諧,運用了雙聲調、象聲詞和疊字,使整首詩充滿了詩歌的音樂美。因此,起始階段,我從整體感知入手,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朗朗上口,滾瓜爛熟,方肯罷休。
三、體驗情緒理解美
《江畔獨步尋花》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詩人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個蝶舞鶯歌、景色秾麗的春景, 表達的是詩人那蘊含其中的豐富情感。短短的28個字無一句抒情,都是寫景,但景中又無不寓情,詩人欣賞著春花滿枝的美景,傾聽著黃鶯啼叫的動人歌聲,那種心曠神怡、輕松愉快的心境,洋溢著一種健康愉悅的興致,給人一種清新優美的感覺。但是聽障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有限,讓他們從凝練簡潔的詩句中,馳騁想象,領會詩情,從而理解博大精深的唐詩文化,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怎樣把詩中的情傳遞給學生呢?劉勰說:“觀文者披文以入 情。”因此,我在深入讀悟階段,讓學生賞析詞句、感悟情。我對學生說:讓我們字字入目、句句用心地讀讀,透過這28個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讓我們透過文字,走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首先,我們展開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現在在去往黃四娘家的小溪兩旁,一路走,一路觀賞,看到綠肥紅艷,姹紫嫣紅。你想到什么?學生體會到:詩人仿佛浮在花的海洋中,聞到的是濃郁花香。再引導學生從“千朵萬朵”看到春花的繁多,從“壓枝低”中看到數朵碩大的花團盛開在綠葉陪襯下的枝葉中。微風吹來,枝條在微微顫動,似有不勝花重之態,而艷麗的花朵卻含靨放蕊。這是一個多么迷人的鏡頭啊!色彩的艷麗,沁人的花香,我們和詩人一起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我們又看到戀戀不舍的蝴蝶在百花叢中游戲飛舞,安閑自得的黃鶯似為你的來到而傳出一串嬌啼。從蝴蝶輕捷的舞姿和黃鶯動聽的歌聲,你感到了什么?學生此時體會到: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流連忘返,“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春意盎然的情景讓蝴蝶醉了,黃鶯醉了,詩人醉了,我們也醉了。
接著,我們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了一組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的春天圖片:這就是花團錦簇、有聲有色的春天啊!看到這,詩人又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體會到:看到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此時的杜甫內心充滿了愉悅和輕松,人與自然親切和諧在一起。
到這里,好像學生已把詩人的情感體會到位了,但是我話鋒一轉:如果你要是知道這正是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時,相信你還會對這首詩有更多的理解。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你對這首詩還會有更多的感受。此時,學生的心中激蕩著的是詩人那豐富的沒有窮盡的情感。從他們那煥發著驚奇光彩的臉龐上,我看到了他們已被古詩的魅力深深地感動著,體會到了杜甫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和久經離亂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這種較為復雜的審美過程,給學生提供了豐富迷人、回味深長的美感,深化了美的感受。學生融進了畫面,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四、啟發想象領悟美
《江畔獨步尋花》一詩語言相當精練,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針對“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句,我用這樣一句話啟發引導學生:
“詩人放眼望去,黃四娘家門前的小路上鋪滿了鮮花,看看課文中的插圖,想一想都有什么樣的花呀?”
“那一團團、一簇簇的鮮花把花枝都壓彎了,一陣微風吹來,枝條微微顫動,仿佛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想象著表述。
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我說道:“同學們,你們已經掌握了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想象。詩人杜甫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心情會怎樣呢?”(興奮、喜悅、欣喜、陶醉……學生如此作答。)
學生這樣寫道:在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大詩人杜甫決定出去走走。
杜甫獨自沿著黃四娘家旁石板鋪成的小路,漫步來到了江邊。只見一路上有粉嘟嘟的桃花,金燦燦的迎春花,還有白生生的梨花,它們競相開放,把本來就很低的枝頭壓得更低,有的甚至都快觸到地上了。
透過花叢,杜甫驚奇地發現,在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許多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杜甫仿佛和這些蝴蝶一樣被這般美景所吸引,不禁也停下腳步,慢慢地品味起這里的花……
這時他又驚奇地發現美麗的黃鶯正停在枝頭自由自在地婉轉歌唱,他頓覺心曠神怡,深深地陶醉在這春的世界、花的海洋里。
眼看天色已晚,杜甫仍然舍不得離開,放眼望去眼前的花草、樹木和小鳥,他不禁詩意大發,一邊漫步,一邊低聲吟道: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些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自己感受到的內容,說出了《江畔獨步尋花》中描繪的景象,感受到了詩人當時的心情,領略到古詩的語言美、意境美。
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我則讓他們畫出來在頭腦中形成的有聲有色、動靜相宜、萬紫千紅、繁花似錦的春景圖。從這些孩子的畫中,我看到了一路的繁花,一路的鶯啼,一路的蝶舞,春光就像要溢出這條小路似的。
參考文獻
[1]揚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李福灼,鐘宏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何建鋒,1977年生,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本科學歷,中級,現任教于湖北省蘄春縣特殊教育學校,研究方向為聾教育語言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