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 徐海霞
在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入發展背景下,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目標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無論是數學問題的深度還是廣度,都增加了一定的學習難度。數學作為一門基礎類學科,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是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導學案的使用應運而生,所謂的導學案,主要體現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并探究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分析導學案使用在數學教學中的意義,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導學案的使用,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因導學案的基本特點是在上課之前引導學生預習新知識,對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認知,然后引導學生學習參與教學活動,所以導學案在無形中起到了預習知識的作用。在此期間,學生可以自主地分析并思考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利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基于導學案的本質,其主要是作用在教學的預習階段,進而引導學生在“先學后教”的情況下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預習效果制定針對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由此學生便會積極地與教師進行交流,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機會,進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
初中數學教師在使用導學案時需要為學生設計課前預習環節,也就是導學案的編寫。教師應掌握教學內容,從學生自身出發,了解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問題,科學地設計導學案的教學結構。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明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導學案的預習,要求學生將存在疑惑問題進行標注,便于在課堂中針對性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力,還可以為數學導學案的教學環節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教授初中數學人教版《相交線與平行線》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教室中找到兩條直線,講一講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的預習教學內容。然后教師可以就兩條直線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介紹,并設計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答案進行記錄,使學生掌握教學中的整體知識點,有效地完成導學案的預習環節。
初中數學教師需使用導學案進行課堂的教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如今社會已經發展為信息化時代,為了賦予數學課堂趣味性與生動性,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先進教育技術,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進行呈現,吸引學生眼球,但是要保證圖片與視頻的真實性與時效性。此外,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并探究,通過小組合作,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與掌握,保證初中數學教學效率。
例如,在初中數學教授人教版《勾股定理》時,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期間可以先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的存在,進行初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含義與特點,在學生基本掌握勾股定理的使用方式之后進行探究環節。教師再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已知有一塊木板,其長是8米,寬是5米,能不能通過一個寬為4米,高為3米的門,給予學生充足時間,使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討論,由此學生的學習熱情便會被充分激發出來,結合勾股定理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有效地體現出導學案的使用價值。
初中數學教師在使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堂積極學習之外,還需要使用導學案進行課后鞏固與總結環節,進而幫助學生整理學習思路,使學生自主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改正與完善。所以教師需引導學生及時鞏固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水平。
例如,在教授初中數學人教版《平行四邊形》之后,教師可設計三種類型問題的導學案,首先是平行四邊形的基本含義,其次是平行四邊形的分類,最后是平行四邊形的應用,引導學生練習三種類型的習題,強化學生自身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進而提高班級內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提升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技能。
綜上所述,開展初中數學教學中使用“導學案”的方法研究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作用,因導學案具有溫故知新的作用,能夠有效地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連接,且保證教學課堂環境的嚴謹性與連貫性。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認真設計教學觀環節,科學的整合數學教學方案,確保導學案的使用價值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