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知識與技能的教授,也是學生數學思想逐步完善的重要教育階段。學生從簡單認識數字開始,慢慢接觸到從生活中延伸出來的數學知識,并通過歸納和演繹的數學思想逐漸將零散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系統化的數學思維。同時,教師應該緊密結合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引導學生完善數學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正確、高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想;課堂教學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說:數學是一種別具匠心的藝術。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獲得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解答,也可以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數學思想,并學會使用數學邏輯思維去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思想是數學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邏輯性思想方法和策略性思想方法。教師應該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數學思想滲透教育。使學生在知識獲取的同時,完善數學思想、建立良好的數學探究學習能力。
一、實踐中滲透分類歸納思想
在數學教育過程中,分類歸納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數學思想與問題解答能力。在數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針對數學學習素材進行有序的整理和分類,并結合數學知識內容的特點,進行知識歸納。在實踐中踐行分類歸納的數學思想,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還能幫助學生逐步完善數學學習方法和理念。
例如,在學習“找規律”這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按照“分類”“歸納”這一學習步驟進行知識的探究和數學思想的獲取。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圖形、圖案的畫片要求學生進行分類擺放和規律查找。因此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可以更直觀地進行數學素材的分類,并在分類的過程中,找出圖形的規律,最終按照規律進行歸納和知識總結。同時,借助實踐活動讓學生實際動手參與數學知識的分類和歸納,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從實踐中總結規律,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數學思想的完善。分類歸納是一項重要的數學思想,如果教師可以將數學實踐加入到課堂當中,學生就可以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收獲數學知識,并在切身實踐分類和數學知識歸納的過程中,掌握數學思想,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綜合素養。
二、觀察中滲透抽象概括思想
數學教學過程中抽象概括思想的培養其實是一種數學知識轉換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接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往往都是從數學現象入手,通過數學現象的細致觀察,完成將客觀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將數學問題依據數學抽象概括思想進行符號化、公式化的過程。可以說,觀察能力是數學抽象概括思想的培養前提,也是教師進行抽象概括思想滲透的重要教學手段。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二)”這一課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設備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種各樣的圖形和圖案,并要求學生進行觀察。通過詳細的觀察和思考,筆者要求學生試著想象并概括,不同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都各自有什么特點?他們是如何區分的?通過讓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再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剝離和概括,可以讓學生將直觀觀察當中發現的規律進行總結和提煉,將數學現象進行提煉并總結為數學概念和原理。同時,教師應該在學生進行觀察、知識抽象、概括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有序引導和指引,幫助學生高效完成數學抽象概括思想的培養。
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知識難度往往并不高。因此,教師應該將教學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上,并幫助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建立抽象想象能力,完成知識從直觀到抽象的轉換,進而順利完成知識共性的概括。最終,學生將在大量的數學資源觀察過程中,完善數學抽象概括思想。
三、情境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情境是低年級學生在進行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最容易接受的數學教學方法,也是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數學知識,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實現學生數形結合數學思想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筆者首先選取生活情境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課堂情境:家中一共有六個蘋果,媽媽說其中的一半需要留給奶奶吃,剩下的一半是給你吃的。請問這個“一半”可以怎么表示?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對數學知識進行初步感受,接著,筆者通過多媒體設備,使用直觀的圖像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認知。圖形中展示的就是六個蘋果分配好的圖像。在學生完成“平均分”知識的學習后,筆者又先后在情境中通過多組類似圖形來促進學生完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可見,情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還能促進學生數形結合思想的完善。
“完善課堂教學,滲透數學思想”是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建立數學邏輯思維、提高數學綜合素養的重要教育培養方向。因此,教師應該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并幫助學生在實踐、觀察、感受中逐步提高數學學習與探究能力。相信在教師的培養下,學生定可以顯著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并逐步完善數學思想。
參考文獻:
[1]王永春.小學數學教材與數學思想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9).
[2]施華玲.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之滲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5(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