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禮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考更深層次,也要讓學生不拘泥于傳統的寫作套路和思想,打破常規,創造性地寫作。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采用的都是分類指導的思想,但成果不盡如人意。從教學效果這一點出發,創新性的作文指導體系亟待完善。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新
如今,小學生的文章都如出一轍,同樣的套路,同樣的觀點。文章的亮點無處可尋,每篇文章的內容也相差甚微。并且,從幾十年前到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并沒有太大的進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太過于依賴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創新。這種呆板的教學模式,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和進步,也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對作文分類指導教學進行創新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學存在的問題
1.缺乏興趣引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小學生的作文都呈現出一種情感空缺化的趨勢,文章辭藻華麗,但都華而不實,缺乏學生的真情實感。教師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今的趨勢是教師迫切希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為此給學生布置了大量的練習題目。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往往被忽略。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作文教案中的《走近書法名家》,小學生對書法的理解能力僅僅是停留在好看與否,對書法的內涵和筆法也只是淺嘗輒止,更別說對書法家的了解有多少了。這種作文習題明顯忽略了學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并且對學生來說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學生在寫作時就容易天馬行空,讓文章讀起來很空。
2.缺少及時反饋
作文教學的一般模式都是老師先給學生布置作文題目,然后學生將完成的作文上交給老師,老師再進行評價打分。但是,在這種模式下,由于學生人數較多,老師一般會花費一周的時間來批改作文。這種反饋模式,信息的交流很慢,學生不能及時收到老師的修改意見。除此之外,當作業回到學生手里的時候,學生基本上都忘記了最初寫作的構思和中心觀點。這對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極其不利。
3.缺少實際聯系
《二十年后回故鄉》是人教版五年級作文題目之一,這個題目不僅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而且教師高分作文的標準是要思想深刻。而小學生都還只是十一二歲的稚嫩的孩童,在生活和心理上都難以達到老師出題的要求。這種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的題目,讓學生在寫作時會感到十分迷茫,阻礙了學生真實想法和情感的表達。長此以往地進行這種寫作,讓學生會更善于套路寫作——套用一些通俗的框架,再胡編亂造一些內容,湊整一篇文章。越來越多的套路寫作讓學生逐漸失去寫作的動力和寫作的自信,也成為作文教學創新的一大絆腳石。
二、教學創新的策略
1.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不要一開始就灌輸寫作技巧和寫作要求等內容。首先,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講這些容易讓學生對寫作產生抵觸心理。其次,教師采用這種方式教學也會讓教師上課缺少激情,容易使教師對教育事業失去最初的熱愛,這就會導致課堂效率大大降低。游戲往往是通向學生心靈的大門,教師可以采用以游戲為主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會更透徹,也更容易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2.采用小組討論模式
由于在寫作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反饋往往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那么,教師就應該創造性地想出一個新的作文指導模式來讓學生在寫作方面真正的進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進行作文的互評不僅可以讓學生及時對自己的寫作有著多方面的認識,還可以減輕老師評改大量作業的負擔。在老師給出評價要求后,學生可以自行組隊,將自己的文章放到組內讓同學進行批改,這樣可以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文章的優劣點在哪里,也讓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寫作的好與壞,可謂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作文題目聯系實際
考慮到小學生的閱歷有限,教師在作文的選材上更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時產生共鳴、有感而發。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有一個作文是讓學生寫父母的愛,不管是從題目思想的深淺還是從與生活聯系的緊密程度來看,這都是一個不錯的選題。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也是陪伴我們最久的人,所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父母對我們的愛,這就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可以借機表達對父母的愛,這種真情實感的流露才是一篇文章真正所需要的。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要從培養學生興趣、改變評價模式和貼近實際生活這三個方面出發。縱然作文水平是由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來反映的,但是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達,情感的表達是辭藻堆砌不出來的,往往需要學生真正把自己帶入到題目創設的情景中并產生共鳴。所以教師在選材上要更多地從學生出發,考慮到學生學習和各方面的情況,選出最適合學生寫作的題目。
參考文獻:
[1]王琴.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新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1):52.
[2]董長征.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新探討[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5):6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