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敏 許國強
摘 要:四十年前我國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戶”政策,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四十年后,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依托“互聯網+農業”模式,探索出一條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村這片熱土,深深烙下改革的印記。感知改革開放40周年調研團走進生態農場,尋訪親歷農村改革變化的農民和立足農村基層大學生創業典型,通過與他們面對面的對話交流,感知農業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增進大學生對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的了解,激發大學生深入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熱情,鼓勵更多學生積極投身農村發展事業。
關鍵詞:生態農場;改革開放;創新創業教育;調研
一、選題背景
乘風破浪,波瀾壯闊四十年;砥礪奮進,揚帆起航傳薪火。四十年前我國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戶”政策,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四十年后,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依托“互聯網+農業”模式,探索出一條農業現代化道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宜興涌現出一批生態農場項目,這些項目正是基于現代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轉型升級的理念為主要發展方向,以綠色農業生產和鄉村旅游產業為主打產品,打造環境優美、景色怡人、綠色健康、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項目。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系感知改革開放40周年調研團先后多次走進生態農場,尋訪親歷農村改革變化的農民和立足農村基層大學生創業典型,通過與他們面對面的對話交流,回顧并記錄農業農村農發展變化歷程,感知農業改革開放40周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增進大學生對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的了解,激發大學生深入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熱情,鼓勵更多學生積極投身農村發展事業。
二、選題意義
生態農場的建設是農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生動實踐,通過實地調研宜興生態農場,探索農業生態轉型新模式,記錄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農民新變化。同時,深入農村調研實踐,有助于教育引導大學生讀懂農村,了解農民,更好地把握中國農業社會改革歷程。鼓勵學生積極投身農村發展的各項事業,提升大學生深入農村基層創新創業意識,實現個人價值。另外,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通過本次農場實地調研活動,有助于學生了解農場的構造和周邊環境的規劃,學習自然景觀與構筑物的結合布局,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將所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鼓勵大學生基層創新創業,有利于整合農村社會資源,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科技含量,給鄉村經濟發展帶來活力,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三、實踐內容
(一)深度訪談,回顧記錄農業改革40年發展歷程
感知改革開放40周年實踐團先后進入宜興耕樂園生態農場和西氿湖家庭生態農場進行實地考察,分別通過對生態農場創辦人、農場工人深度訪談,探索生態農業新模式,回顧農業改革發展歷程,記錄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變化。
1.訪談農場創辦人,從創業者角度看農村改革發展
團隊成員們來到宜興周鐵鎮新莊街道的耕樂園生態農場,走進公司大門,左右兩側都是塑料大棚,忙碌的農民有的在地里除草,有的在采摘果實,一派熱火朝天忙碌的景象。接著對農場主周亦南訪談,了解農場的發展歷史、經營現狀以及產業優勢。
農場主周先生介紹,他原來在企業從事多年營銷工作,跑遍了祖國大江南北。10年前,周先生在青島聯系業務時,偶然參觀了國內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他作為農民的后代,深深熱愛農村這片土地,看到農村創業的良好發展前景,恰逢當時政府倡導“水改旱”農業政策,他萌生了重回農村種植藍莓,建一個融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的想法。鎮村領導和農業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于是,他投入了所有的積蓄,賣掉家里房子,前后流轉百余畝土地。周亦南到各地藍莓園考察、學習種植技術,請教農技專家、科研院校農業教授,他與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打造有機生態生產模式。
很多農戶已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作為土地入股股東,每年每畝可獲固定回報,農民可以外出打工,還可以返聘到“耕樂園”打工。周亦南為新時代新型農民,熱愛農業,在農村創業孜孜不倦,吃苦耐勞,獲得“無錫市勞動模范”的稱號,他的耕樂園生態農場先后被評為“無錫市級家庭生態農場”、“現代農業先進集體”、“無錫十佳家庭生態農場”“無錫市女性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省級示范家庭農村”等榮譽稱號。這些榮譽是對周亦南創業精神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他對促進農村農民就業所做貢獻的一種認可。
實踐團隊繼續來到美麗的西氿湖家庭生態農場。該農場2015年被評為無錫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018年被評為江蘇綠色生態種養基地。農場負責人蔣新民先生熱情接待并帶團隊成員們去溫室大棚參觀。大棚中展示在眼前的是一派碩果累累的景象,火龍果、羊角蜜、小番茄、黃瓜等果實掛滿園。西氿湖家庭生態農場包括水果采摘園、家禽散養基地、水產品特種養殖區,蔬菜種植園、休閑垂釣園,整合應用了先進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了農業高新技術現代化發展。
“原來這里400余畝土地都是荒山,我們父輩在附近村子里面耕作,一年收入不了多少錢,后來同齡人很多去城市打拼,很多開始在外面做生意。我們幾個人覺得國家大力扶持發展農業,建設新農村,鼓勵建立農村合作社,支持農民土地流轉,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很好地契機,就重返農村創業。現在的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吃飽,還要求綠色生態,所以我們農場深受廣大朋友的歡迎。現在農場有十幾個工人干活,給附近的農民提供了就業,實現了‘雙贏”。在交流中農場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國家給予的補貼政策等。
2.訪談農場工人,從農民身上感知農業改革偉大成果
在宜興耕樂園生態農場,實踐團志愿者們親切的與農場的工人攀談起來。“大娘,您好,您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四十年來農業農村農民的變化,以及您的感受嗎?”說起農村改革變化,大娘侃侃而談起來最早是一起吃“公社“大鍋飯”,八十年代開始施行家庭聯產制,就是包產到一家一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九十年代開始有的農戶種大棚,主要種一些蔬菜;到2013年開始實行土地流轉,種植面積從幾十畝擴大到幾百畝,除了傳統傳統作物種植,還有蔬菜、水果、樹苗等等,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了,老百姓也跟著受益。現在發展家庭農場,我們村上的土地基本上都流轉出去了,每年都有租金收入。現在來家庭農場干活,不光每個月有工資,還學到會不少實用的種植技術。多虧國家政策,現在日子是越來越好啊!”據農場工人介紹耕樂園生態農場招聘長工和部分短工,他們在自己家門口熟悉的土地上從事藍莓、葡萄種植管理,干的還是農活,收獲的卻是工資,以前農民想都不敢想的啊,現在日子越來越有滋味啦。”農場干活的老伯高興地說。
在西氿湖家庭生態農場,實踐團隊志愿者看到了正在澆灌稻田的農場工人,熱情地帶團隊成員參觀農場的江蘇財政補貼農機庫。農場工人介紹說:“以前,農民種地都是靠人工,非常辛苦,效率也不高,現在實現了機械化,國家財政給與財政補貼,還組織過技能操作的免費培訓”。相比四十年前的鐵器牛耕,現在新型農作物機器更好的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不但解放了農民的勞動力,還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事實上,農作物生產工具也很好的印證了農業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變遷。
(二)實地參觀創業孵化基地,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在宜興市人社局的牽頭組織下,調研團來到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綠緣山莊。在綠緣山莊總經理應女士的帶領下,人社局工作人員、團隊成員共同參觀基地園圃、觀看介紹視頻,更加系統地了解了山莊產供銷一體、品牌培育等農業創新經營模式,以及山莊招賢納才、培訓扶持的創新服務管理機制。
參觀結束后,召開農莊創業經驗分享座談會。實踐團成員提問了應梅紅女士夫妻兩人作為大學生選擇農村創業的經歷和山莊的發展歷程。應女士娓娓道出了她二十幾年來從傳統農業種植到轉型做農家樂,再到現在形成一個小型的田園綜合體的歷程。她結合自身經歷誠懇告誡大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習,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靜下心來沉淀,這樣才能為今后成功創業積累能量。團隊志愿者聽后很有感觸,紛紛點頭表示要有吃苦精神去社會中磨煉、積累,不能浮躁,要有虛心的態度去做人做事。
經過參觀交流,實踐團志愿者表示結合自身環境藝術專業優勢,到農村創新創業燃起濃厚興趣,他們也切實感受到了國家創業政策和創業孵化基地平臺的支持力度,極大提升創新創業熱情。他們將依托宜興生態農場、鄉村旅游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憑借自身專業優勢,發揮年輕人敢想敢做的拼搏精神,投入到農村發展事業中去。
(三)社會評價和調研成果宣傳
走進生態農場,感知農業轉型系列活動,實踐團每位成員對農村基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打破原先對于農村、農業、農民的看法。在調研過程中,宜興電視臺記者跟隨實踐團隊一起走進田間地頭,通過實地采訪和調研來感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農村的發展變化,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創響陶都 點燃夢想——無錫工藝大學生走進綠緣山莊”活動微信公眾號報道文章累計閱讀量17000次,調研團將對調研的成果制作成PPT、記錄視頻等形式,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宣傳,激發更多大學生熱愛農村基層,利用大學生自身優勢和國家鼓勵基層創業優惠政策,積極投身基層創新創業活動中去。
四、推進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見建議
(一)政府搭臺,構建有利于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的環境
政府相關部門著力構建有利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立突出地方優勢、特色的專業化眾創空間,給大學生更多的實踐平臺;提供網絡化的創新創業服務,引導農村創新項目在線營銷與推廣。定期組織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創業知識技能培訓,開展“START YOUR BUSINESS”創辦你的企業系列培訓,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掌握創新創業技能,教會大學生創業前期的準備,創辦企業的流程,計劃資金預算與企業管理等內容。建設農村創新創業網絡服務平臺,發布政策文件、企業信息資源庫、投融資信息發布、創新創業項目推廣與市場營銷等內容,提高大學生創業項目成功率。
(二)高校筑基,加強農村基層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構建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確立教育目標體系。一方面,高校需要強化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的宣傳引導,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校園廣播、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電視節目、報紙、網絡和微信訂閱號或公眾號、印發宣傳冊、制作紀錄片等形式,廣泛宣傳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的相關土地流轉制度、信貸融資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營造大學生投身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的氛圍。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的輔導培訓,通過暑期實踐活動、走進創業孵化基地,優秀創業者大講堂和創業沙龍等活動方式,分享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成功者故事和農村基層創業的經驗和做法。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內容體系構建,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制定農村基層大學生創業專項計劃,設立基層創新創業基金項目。
(三)大學生發力,學以致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有效地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學生扎根基層創新創業,提升自身創新創業能力,利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選擇合適的農村基層創新創業項目,提高農村基層創業的成功率。要轉變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陳舊觀念,認識到大學生扎根基層創業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培育服務基層、實現個人價值的理想信念,助力國家鄉村振興的實現。
五、結語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切身體會到中國的農村田園生活的淳樸,農業改革帶來的巨大發展變化,樹立了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自信心,培養了腳踏實地、學以致用的探索精神,增強了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責任感,激發了創新創業熱情。打鐵還需自身硬,鼓勵大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技能,帶頭去基層服務,帶動更多的學生熱愛農業、熱愛基層,大學生基層創新創業教育才能更有活力、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江鳳香.應用技術型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途徑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6(04):36-37.
[2] 姚斌,劉斌.基于社會全面參與的農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鄉村科技,2018(06):26-27.
[3] 王文瑩,陳玲鳳.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雙軌模式”——基于“三自”教育視角[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 (0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