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波
摘要:文章首先概括了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布置原則,接下來便結合高中數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圍繞著“設計、布置數學課后作業的優化策略”展開了系統、深入的探討,具體內容包括因材施教、增加開放型作業的比例等諸多方面,以期能夠給高中數學教師以啟發。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后作業 設計與布置 優化策略
作為高中階段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課后作業應當被視為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課后作業進行科學、有效的設計與布置,不僅能夠減輕數學教師肩上的負擔,還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反之,如果所設計并布置的課后作業缺乏合理性,往往會削弱學生對數學具有的興趣,久而久之,還會給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所探討內容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布置原則
(一)基礎原則
高中階段所涉及的數學知識,不僅內容多,與初中數學相比,難度也更大,正是因為如此,在對數學課后作業進行設計時,高中教師應當從基礎出發,通過提供科學、高效資源的方式,提高課后作業質量,對學生積極性進行激發,學習效率自然會隨之提升。
(二)創造原則
作為區別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的關鍵,對在創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具有較高要求的數學而言,具有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這就決定了高中教師在對課后作業進行設計時,應避免思維定式、思想惰性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創造及想象空間,使學生能夠在創造的過程中完成對相關知識的學習。
(三)針對原則
高中教師在對數學課后作業進行設計時,應將學生興趣、教學目的和需要考察的知識點作為主要依據。也就是說,高中教師既需要保證課后作業對知識鞏固、消化具有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又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進行教育的方面,有針對性的發展并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利用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設計的方式,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強化并反復糾正學生常犯錯誤,避免盲目性、隨意性給教學活動帶來不利影響[1]。
(四)主體原則
對主體原則而言,學生自主學習不僅是核心更是靈魂,因此,高中階段所開展數學學習活動的常見方式,以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為主。教師設計并布置的課后作業不僅需要做到生動、有趣,還需要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符,以空間、數量關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作業中的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并為后續判斷、推理和實驗等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學生只有意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才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并在完成課后作業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二、設計、布置數學課后作業的優化策略
作為高中數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課后作業代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繼續和延伸。學生可以將課后作業視為載體,將知識向實踐進行轉化,在實踐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深化及鞏固,為后續知識技能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對課后作業的設計、布置加以優化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對知識加以溫習,在推動學生意志、興趣和思維的全面發展上,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對課后作業進行優化設計的作用,還體現在減輕教師肩上的負擔方面,隨著負擔的減輕,教師在學生和教材研究上投入的時間、精力也會有所增加,教學質量自然會隨之提高。
(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完成作業的設計、布置工作
在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主體地位的當今社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開始為人們所熟知,對高中教師而言,“因材施教”代表著在對數學課后作業進行設計時,需要結合學生的性格差異、年齡特點等實際情況,強化所設計作業的層次性,保證任意水平及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作業,從而得到相應的發展。較為常見的方法是將作業分為不同的層次,例如高、中、低,其中,低層次作業的內容以鞏固性練習為主,中層次作業的難度應當略高于低層次作業,高層次作業的內容則可以被概括為開放型題目和靈活性題目這兩類。學生應當以自身特點和訴求為依據,對課后作業的層次加以選擇,實踐結果表明,這樣做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及課業負擔,還可以構建起輕松、和諧的氛圍,身處該氛圍中的學生,無論是鞏固舊知還是對新知的理解進行加深,都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人人成功”的目標成為現實[2]。
(二)增加開放型作業的比例,對學生創新意識進行培養
對開放型作業進行設計的目的,是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在設計課后作業前,教師首先應當明確對作業進行設計的目的和作用,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從不同角度思考并分析問題的方法,開拓思維,作用是基于發散思維的強化,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培養,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題目的設計和解答,使上述目標成為現實。以人教版高中數學教材中與“利息”有關的內容為例,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教師便可以從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出發,對課后作業加以設計,作業內容可以涵蓋以下內容:調查銀行利息情況,對利息稅進行計算;設計儲蓄計劃;完成匯款單、存款單的獨立填寫……學生只有做到發散思維、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在特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上述兼具開放性與不確定性特征的課后作業。又或者是將10個長6厘米、寬6厘米、高10厘米的小紙盒,通過打包的方式,裝成大紙盒,請學生對打包方式進行設計,并說明設計理念。該題目的特點在于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學生可以從美觀或是實用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打包方式進行自由設計,完成該課后作業的過程,同樣是對學生創新能力與意識加以培養的過程。
(三)提升數學課后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積極性
對新課程改革而言,改善學生數學學習情況,為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提供平臺,對學習組織形式加以豐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完成學習情感的創造工作,學生自然能夠全身心、主動并且積極的投入到后續的學習活動中。以“激發學生積極性”為目的,以高中生的心理訴求、欣賞水平以及認知能力為出發點,選擇并組織素材,安排作業內容,對多媒體進行合理應用,在賦予學習應有樂趣的基礎上,對完成數學課后作業的意義加以強調,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對數學進行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保證所設計并布置課后作業符合自身訴求,學生才能夠主動、積極的完成[3]。以人教版高中數學教材中與“解三角形”相關的內容為例,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始前,教師便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對建筑物高度進行測量、制作幾何體等方式,激發學生積極性,結合具有較強趣味性的課后作業,在對學生求知欲加以推動的同時,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提供平臺,在探討、研究數學真諦的過程中,感受課后作業的樂趣性。通過對比分析能夠發現,心情愉悅的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時,不僅反應靈敏,思維也更加活躍。
(四)精簡所設計并布置課后作業的內容
無論是對數學還是對其他學科而言,提高課后作業有效性的關鍵,都是以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為依據,精簡所設計并布置課后作業的內容。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對作業的質量引起重視,在設計課后作業內容時,嚴格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以課堂教學所涉及的內容為參考,完成課后作業題目的篩選工作,保證所篩選題目不僅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還具有全面性、典型性以及代表性的特征,只有這樣,數學課后作業具有的效能才能夠得到應有的發揮。另外,對課后數學作業的數量加以控制同樣很有必要,由大量作業構成的“題?!睉鹦g,往往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數學課后作業進行設計和布置的過程,需要教師對自身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充分發揮。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應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完成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布置等工作。具體來說,高中教師需要結合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對課后作業加以設計,保證其兼具開放性、趣味性和層次性,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除此之外,減少課后作業數量的意義同樣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張向成.新課程環境下高中數學作業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二卷)[C].2017:5.
[2]黃梅.高中數學在新課改下的有效性作業設計探究[J].求知導刊,2015,(07):75.
[3]許曉蓮,王成營.高中數學作業有效性問題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5,(04):8-11.
(作者單位: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