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義 曹強 晁曉潔
摘 要:調研重慶區域相關行業對電氣自動化類人才的需求,分別從校企合作、學科競賽和課程建設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實踐,以學生為中心構建電氣自動化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應用技術;學科競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重慶市的新興產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巨大,十大新興產業中機器人及智能汽車、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等都需要電氣自動化類專業人才。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作為重慶市三特行動計劃的特色專業,也是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六大核心專業之一,為培育更多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開展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一、適應地方經濟需求,優化專業培養方案
為適應區域經濟對人才的要求,邀請企業專家、工程師論證人才培養方案,同時調研畢業生就業方向,通過網絡資源獲取更廣泛的用人單位需求。
培養方案中設置的課程基本滿足企業需求,但企業依然有人才緊缺的困境,一是缺乏具有較高專業素質和研發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二是缺乏應用型人才,用人單位希望畢業生只經過短期培訓即可參與到生產工作中,但目前畢業生一般要經過半年到兩年不等的培訓才能上手專業崗位,三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專業人才以利于后期轉型。
調研畢業生就業情況,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約1/5的學生簽約電力和電氣相關企業,絕大部分學生從事崗位和專業相關。收集重慶市上百家企業招聘信息,整理出對工作經驗無要求并且列寫了具體的職位要求的21家企業。統計分析,電氣自動化類的專業技術能力要求最多的幾項是:應用AutoCAD繪圖軟件占42.86%,繪制PCB板占33.33%,應用PLC編程及組態軟件占33.33%,嵌入式軟件設計占28.57%。除此之外,用人單位最看重的還有工作態度、團隊協作及適應能力等。
結合調研結果和專家意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了與社會需求相關度較高的專業課程。培養方案采用“3+1”模式,三年的專業基礎和一年的應用實踐,最后一年的實踐包括綜合性課程設計,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提高實踐教學和完滿教育學分,特別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和學科競賽獲得學分,加入經濟管理類課程,把教學重點從知識的灌輸轉向能力的培養。組織教師編寫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加強實踐基礎和應用型技術能力培養。
二、推進校企實質性合作,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措施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社會和企業的參與,拓展與企業的合作,從師資建設和學生實踐開展工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在師資隊伍上,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要培養應用型的學生首先需要教師具備應用技術能力。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每學期派遣1-2名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科研項目,提升應用實踐能力,并把實踐經驗應用到教學中,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師資保障。在實踐教學上,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使學生不僅接觸到生產實際,提高實踐工作能力,還為畢業設計和就業做好準備。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專業帶頭人和兼職教師,承擔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做到“真題真做”,把畢業設計和工作實際、行業需求相結合,增加畢業設計的實踐性,提高學生應用技術能力。
三、開展廣泛的學科競賽,強化實踐教學內容
學科競賽是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為使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除了組織參加全國性的電氣自動化類的學科競賽以外,同時組織校內學科競賽,既提高學生受益面,也為參加全國性的競賽儲備技術力量,競賽的作品也更加豐富多樣,鍛煉應用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廣泛開展學科競賽,使競賽獲得應用實踐鍛煉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穩步提高,在參與學科競賽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提升了應用設計能力,還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通過開展廣泛的學科競賽,強化了實踐教學內容,逐步形成學科競賽實踐平臺,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支撐。
四、結語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是以學生應用技術能力培養為中心的,通過區域企業調研為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應用技術能力培養方向提供向導,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和實踐教學為應用技術能力培養奠定基礎,廣泛開展學科競賽和實質性校企合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搭建平臺,構建形成雙師型隊伍和實踐平臺的軟硬件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五、后期有待解決的問題
(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具體專業知識需求會有所變化,需要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持續改進的機制。
(2)學生到企業實習大多為參觀實習,只有極少數的學生頂崗實習。還還需要深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建教學資源。
(3)學科競賽的形式和內容有待近一步的提高,做到實踐教學和學科競賽有機的結合。
參考文獻
[1] 葉愛芹,徐朝勝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30):101-102.
[2] 韓新才,閆福安等.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工程教育體系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0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