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業形勢面臨著挑戰。本文從加強就業指導、創新工作方法、優化反饋機制等方面展開,探索高校就業服務工作模式。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業形勢面臨著挑戰。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支持幫助學生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本文從加強就業指導、創新工作方法、優化反饋機制等方面展開,探索高校就業服務工作模式。
一、加強就業擇業指導,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完善畢業生擇業觀
面對95后大學生“慢就業”“不就業”等觀念,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指導活動、一對一談話等方式,多角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學生在就業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建立走進社會、走入職場的信心;在學生受到面試打擊時,及時了解原因,鼓勵學生積極面對挫折,找對方式方法,以積極心態面對就業;引導學生客觀、理性、辯證認識就業形勢,正確對待北上廣的就業壓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業途徑。
(二)完善就業指導,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在畢業班年級開展簡歷制作大賽、面試輔導講座等職業技能類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求職技能,提高求職成功率;鼓勵低年級學生參加職業規劃大賽,盡早了解行業知識,知曉行業前景,幫助確立職業方向;同時,畢業班輔導員針對畢業生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談心談話,幫助學生挖掘自身優勢,積極應對職業選擇和求職過程中的困惑,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心態。
(三)加強特殊類型畢業生指導,細化就業工作
突出需求導向,構建精準就業幫扶體系。針對經濟困難學生、較內向學生、女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自主創業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就業需求,構建特殊群體就業信息庫,聯合班導師,開展專項指導活動,構建“學校支持——院系推動——班級關懷”的就業幫扶體系。針對有不同就業需求的學生,組織參加學校開展的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的考試培訓,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二、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就業服務質量
(一)完善信息渠道,提高專業教師參與度
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精準就業服務平臺。大力宣傳學校就業信息網、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隨時隨地為就業工作提供信息。發揮學院專業老師的行業資源收集就業、招聘信息,多位老師親自參加重點行業用人單位的招聘及接待工作,在各種場合就學院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咨詢解答。
(二)拓寬就業市場,推進就業基地建設
鞏固既有用人單位,同時尋求新的合作伙伴,不斷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提升就業基地建設在就業工作中的重要性。就業基地的建立,一方面為我院畢業生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去向,另一方面也為我院了解用人單位對適用人才的需求開辟了新的途徑,是互利互惠的雙贏渠道。
(三)規范就業事務辦理流程,提高辦理效率
加強就業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在既定時間節點內完成生源地審核、注冊推薦表、發放推薦表等就業事務。嚴格按照就業協議遺失或違約的處理辦法,在材料齊全的基礎上,及時為學生補辦或重辦就業協議,做到制度不走樣、學生零投訴。對于學生外出求職的特殊情況,做好記錄工作,保持關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
(四)完善畢業生反饋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為進一步提高學院的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加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質量,學院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等形式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利用寒暑假,組織相關教師前往全國多家用人單位,開展畢業生要求達成度調研,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
三、優化反饋機制,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一)分層次指導,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分層次指導,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從本科到研究生,從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本碩博聯動創新計劃”到全國“挑戰杯”“創青春”等各類競賽,搭建“院級—校級—省級—國家級”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營造氛圍,發揮雙創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在年級內、學院內、學校內開展“我的創新創業故事”分享會、“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團日活動等學生活動,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同學們的創業熱情。同時整合校內資源,以實際行動幫助同學進行創業。
高校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結合理工科大學生特點,就業工作應突出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就應該、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學生的質量質量等方面展開,積極探索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實現就業工作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社建.積極就業政策的演變、局限與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08(01).
[2]魏澤.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學生自我提升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
[3]程瑋,許錦民.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的關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