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友明
摘 要:生動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自然生成的一種原生態的教學模式,它由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學習效應。這樣的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被喚醒,智慧被點燃,情感被激發,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關鍵詞:生動課堂;動態生成;三入三動
在新課改大行其道的今天,教學模式紛繁復雜。如何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如何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們目前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這些教師及決定學生如何發展的主宰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最該做的就是打造生動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溫馨、清新活躍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改為主動地探索、積極地配合、熱情地參與,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一、樹立生動課堂動態生成的理念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生動課堂極力倡導的教學理念。生動課堂理念指導下的動態生成理論是:教學不應只是平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更多的是師生雙方在課堂上互動對話、實踐創造,隨機生成與資源開發的過程。它是教師及時捕捉課堂上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利用課堂上隨機生成的資源展開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能機械地按預先確定的思路進行的教學,而要根據學生聽課情形的客觀變化,由教師靈活地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及時調整,充分調動一切“可變”和“可動”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因此構建動態生成的課堂必須要以學定教,應學生而教,應學生而動,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一道優美、流動的風景線。
二、預設生動課堂的自學規劃案
新課標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個體的差異,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預案。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發表意見、提出的觀點問題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設置認知目標,也要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師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每種情況的處理策略。教師的預設應該“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預設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服務的,不要把課堂的學習預設得滿滿的,不留一點余地。要給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嘗試、拓展開放的時空。在預設時要樹立“豐滿與留白”的理念。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氣質——基礎。課堂心理氣氛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軟環境,其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構建師生情感共鳴的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是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的重要條件。為此數學教師應充分調動情感因素,時時處處從“尊重人、愛護人、促進人”的角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如果能達到這一點,數學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會得到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得到激發。
(二)創設生動課堂的動態生成的課堂情境——催化劑。教師精心創設的課堂情景。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情景的熏陶中,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產生一些想法和沖動,并提出迫卻想要知道的一系列問題。在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當然教師創設的情景必須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感興趣的、關心的問題及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收集素材、資料,深思醞釀,提出假設,引發爭論,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通過應用又產生新的問題,使學生思維不斷發展、升華。使課堂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可見,理想的情景是課堂動態生成的催化劑。
(三)重視學生是動態生成的活資源——主體。學生發表的見解、提出的問題乃至錯誤的解法,都是鮮活的教學資源。因為,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是帶著知識、經驗、思考和靈感走進課堂的。由于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情感氣質、感悟角度諸因素的差異,相同的信息在不同個體中整理、加工的起點不同、方式不同,構成的結果也就自然不同,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發現,這樣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資源。教師抓住一次精彩的回答、或一個具有錯誤傾向的問題、或一個相互矛盾的看法,都能產生精彩的生成。
(四)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亮點——導火線。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到的,教學過程的最終結果,更多地是由課堂的推進狀態以及教師的處理方式決定的。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很完美,但他及時生成的思維亮點卻點燃了師生創新的火花,使教學獲得了精彩生成,因它是學生自己生成的,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煥發了生機,呈現出教學的高水平生態。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舍得的勇氣,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握好“放”與“收”的維度,所給予的時間與空間要與學生學習活動的需求相吻合,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實踐證明,動態生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課堂的真實性,它追求課堂的真實、自然、和諧的原生態,再現師生“原汁原味”的教學生態情境,從而達到師生共識、共享、共進的教學高境界,實現師生生命價值的不斷超越。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金亦挺.基于彈性預設下的課堂生成[J].當代教育科學,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