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機電一體化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高,學校和企業攜手聯合辦學,怎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實踐操作水平,加強企業和學校合作的動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減少崗前培訓投入和崗后繼續教育成本,不斷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科研攻關能力。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工廠實習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革新
機電一體化是什么?別以為這離我們很遠,我們每天都在和機電一體化產品接觸,上班坐的地鐵,保證交通有序的紅綠燈,能自動取錢的取款機,洗衣機、微波爐,咖啡機等運用到了機電一體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是機械、微電子和液壓氣壓技術的集成體。它的發展使冰冷的機器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我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需要培養各式各樣的專業技能人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好的滿足市場經濟和企業的需求,學校和企業攜手聯合辦學,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也能更好的宣傳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更有利于降低工廠的用人成本,也能讓企業減少崗前和崗后培訓的成本,便于培養適應快、技術素質高的專業人才,不斷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科研力。
一、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
濱州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生態農業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濱州作為山東的新興城市,發展要進一步加快加強。現有的魏橋創業集團、渤海活塞、魏橋紡織等多家企業,形成了有色金屬深加工、車輛零部件、棉紡、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隨著改革的深入,產業結構開始轉型升級,濱州的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開展。
我們濱州技術學院學校作為濱州的幾大高校之一,擔任著培養高技術人才的任務。學校環境優美,教學設施齊備、師資力量齊全,是濱州“技術人才的搖籃”。十三五規劃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現代學徒制。最近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開始實施。我們要密切跟隨國際科技、產業發展的新動態,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打造先進制造業體系,培育形成新動能主體力量。因此,我們要在辦學模式上進行創新,改革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我們的辦學水平,加強企業合作,讓我們的學生能更好的適應新的形勢,夯實自己的各種能力,開拓創新,為就業做好準備,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現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德國的“二元制”模式,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準則,企業在教育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學校則根據企業要求,為企業開設相應的課程。但是德國的模式具有很深的社會背景,政府對校企合作的企業有著實質性的獎勵措施,另外德國社會的人文環境好,社會分工之間沒有歧視,即便是工人也有較高的收入和平等的社會生活。這些我們現在都不具備。美國的合作式教育模式,是以學校教育為前提,企業工作和教學相結合、半工半讀的準則;英國是工讀交替式,日本的產學研相合作的制度。我們無法照搬別國的模式,要有所改進。
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模式,總體上來說還是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訂單式教育。企業與學校一起制定教學任務目標,進行教學實訓。學生畢業后優先考慮到合作的企業工作。“訂單式”教育突出學校為企業訂做專有的人才,滿足企業的發展。但是學生的就業面比較窄,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上崗實習模式,學校教育人才時分為兩個階段,前段時間主要在校內,完成基礎課專業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的學習,后面時間在校外合作企業進行上崗實習,完成生產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鍛煉自己的能力。學校就不管了,導致教學和企業脫節,跟不上企業的發展。
三、我校革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1.機電一體化專業校企合作相關機制的建立
(1)社會和政府是校企合作的有利推動者。自古以來我們的社會都是“學而優則仕”工人的地位在整個社會中地位比較低下,因此,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國家認識到了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想扭轉官本位的思想還是要繼續努力。要想辦好職業教育,國家就要學習德國的模式,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和學歷是等同的,沒有歧視。地方政府積極打破行政部門間壁壘,探索多個行政部門協調聯動,系統整合學校、企業多種資源協同推進校企合作。解決校企合作落實困難的問題,建立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費用專項機制,鼓勵企業開設學生實習崗位。發揮校企合作的政府推動作用,引導學校和企業發現利益共同點,逐步形成企業主動承擔校企合作。
(2)校企共同教書育人管理機制的建立。學校和企業性質不同,教師和企業家的思維習慣存在一定差異,校企雙方在開設課程體系上精力有限,容易產生分歧。因此,我們學院成立專門的課程體系辦公室機構,吸收具有先進課程開發的教師和管理經驗的企業人員,為課程體系提供理論支持;解決企業、學校和教師在課程構建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細節性問題。具體為學校與企業統一人才培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職業技能考核,使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融為一體,從而實現校企共生互贏。
2.我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1)成立校內“工廠課堂”。
機電一體化專業教研室對實踐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重整,充分考慮專業課程特色,建立了電工電子實訓室、PLC和單片機實訓室、電氣控制綜合實訓室、維修電工中高級實訓室等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實訓基地,雙管齊下,滿足院系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的培養需要。同時,積極研究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的實質,采用工作化系統的教學模式,推行“做中學、學中做、以賽促練”的教學方法,通過理實一體化來組織教學。構建校企合作生產性實習車間,跟工廠相似的工作環境,融教學、生產、技能鑒定于一體。學校聯系企業、學生聯絡工作崗位、教學過程對口生產過程,形成校企共同管理機制、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聯合互補、教學資源共享一體化運行模式,有效的推進工學結合,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改變工廠實習人才培養模式
對現在“上崗實習”培養模式的教學班級,進一步完善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管理,加強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和拓展學生綜合素質。在上崗實習時,有教師帶隊進一步管理學生,跟企業共同管理培訓學生。在企業里,每個學生要拜工廠里的師傅為老師。就是現在的學徒制,在實習時,學生跟師傅在同一崗位工作,老師手把手教育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還有經驗,學生學的好,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處理問題,真正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老師傅帶領學生時,企業和學校要考慮實際工作,既讓學生學到東西,有要老師傅愿意帶學生實習,從而使得這一模式能順利地開展。
我院機電一體化專業校企合作后,這種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三者的“共贏”局面。企業對學生適合企業的能力很滿意,學生也能很好的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企業減少崗前培訓投入和崗后繼續教育成本,不斷的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科研攻關能力。學校跟企業聯合,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實踐操作水平,學校招生就業上了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盧艷.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9.
[2]薛鶴娟.“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2014.
[3]李鵬鵬.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分析---以河南職業技術學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
[4]鄭永鋒.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項目驅動課程體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申立濤,男,濱州技術學院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