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毳
摘要:分層教學必然要面臨“層級”標準問題,如何分開不同層級而又能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怎樣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實際英語能力而樂意進入不同的班級愉快地學習?情感因素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的消極影響,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不斷進步。
關鍵詞:分層教學 分級標準 大學英語 情感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184-02
一、問題來源
教育部早在2007年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既要照顧起點較低學生,又要給基礎較好的學生有發展的空間;既要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要培養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發展需要”。[1]根據這一指導性文件,全國各地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就拉開了序幕。
2006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改建為本科層次的凱里學院。原來的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后,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突出的就是升本以后擴招帶來的生源質量下降的問題。學生來自不同的省份、縣市,英語水平本來就千差萬別,我們本地區的學生英語水平更是極為低下。學生生源的差異和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需求決定了我們改革的必要性。正因為如此,大學外語教學部進行了分層教學改革。
二、問題分析
存在問題——情感因素嚴重干擾學生英語學習。
我們的分層教學是按照入學成績的排名來分班的,分成了1至6班。1班的學生入學成績(就是高考成績)大概是在110分左右(包括110分以上的分數),2班學生成績是100分左右,依次類推。由于學校對教學改革的大力支持,大學英語課程統一安排在相同的時間段,比如上午1、2節,或者上午3、4節。所有班級使用的教材相同,不同的是1班、2班(尖子班)的教師會在教學中增加一定的四級考試的訓練,加大四級備考力度。其他班級教學補充內容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根據本班的情況適當補充四級考試的知識。
起初,學生對分班教學沒有什么反應。只是覺得相同專業(自然班)的同學上英語課時間分別到不同的班級去上而已。但是課后他們經過交流,覺得不同英語班級教學進程也沒有什么不同差異。所以覺得分班是沒有必要的。
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來自好幾個不同的專業:有漢語言文學、學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等。他們的入學成績大多在70分左右。教學中我們存在的問題有: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高,互相觀望;認為自己成績差,不敢積極發言;學習沒有積極性,覺得自己是差生班,再努力也不是優秀生等等。
在我的班級里,學生們認為優等生都到1、2班去了,沒有了英語學習上的領頭羊,缺失了前進的方向和目標,進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更突出的就是他們的情緒比較激動。我們的學生來源不同——有的來自教學比較先進的省市,有的來自教學相對落后的地區的。因為英語高考成績的高低使他們分到不同的班級,在自尊心上對他們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試想,同一個自然班的同學,為什么他去1班,而我只能在2班、3班呢?相差了10分,就是不同等級的待遇(雖然我們沒有叫“尖子班”、“普通班”,但是學生還是很敏銳地感覺到了)。他們對這種以分數來進行差別對待很是不滿。雖然我盡力解釋,我們學習的教材相同只是教學的節奏不同而已,但學生仍然認為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覺得學校對他們不公,學習就更不努力了。
學生的情感在分層教學的改革中受到了打擊,那么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走出誤區呢?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個體對現實事物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及相應的外部表現,是人特有的心理活動,它包括了人的感情、動機、興趣、情緒和態度等方面。[2]這些情感因素對學習效果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學習者的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其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象和思維等心智技能的發揮,積極的情感有利于發揮學習者的各種潛在的技能,有助于獲得高效率的學習,相反,消極的情感,如焦慮、緊張、沮喪、懷疑、厭惡等,導致較差的學習效果。[3](朱曉丹、李樹剛,2011)在眾多的情感因素中,影響語言學習者最重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焦慮和自信心等。[4]許多教育工作者已經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情感因素對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存在一定的影響。[5](齊東武、柳杰,2012)
三、解決措施
(一)排除學生消極心理因素,接受分層教學。
我們以學生的入學成績來劃分不同的班級,這就造成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陰影”。他們認為學校是以“分”取人,感覺受到了輕視。眾所周知,入學成績的高低優劣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東西部地區的教學水平不同,在西部屬于優等生的學生,與東部地區的學生相比或許只屬于中等水平;有學生入學成績不錯,但是這一分數并不代表他的真實水平;考試過程中發揮失常等等原因均會造成成績與水平不符的現象。教師應向學生充分說明分班的依據,不是輕視而是因材施教。如果成績有提升,那么也可以流動到不同層級的班級里去,反之亦然。班級成員并非永久不變。
不同專業的學生放在同一個班級學習英語也不利于教學管理(這是后來的教學中我們深刻體會到的教訓)。我們可以借鑒分層教學實踐做得比較成功的學校的先進經驗,比如開封大學(張九明,2004),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馬俊波,2011)。我們可以在相同專業里分班教學,同時根據專業需要增加相關英語知識。因為是同專業分班,學生從心理上是易于接受的,因為了解別人的分數也認可自身的不足,所以他們是樂意分到不同班級的。但是不同專業的同學在一個英語班里卻不能融洽相處,經常出現爭搶座位,小組任務完不成的情況。這大概和群體歸屬感有關。人類總是有意無意把自己劃歸于某一群體,這是社會屬性使然。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具有群體歸屬感,接受“分層教學并非是對他們的不重視而是因材施教”這一原因,讓學生在心理上不再排斥分層教學,我們的改革就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
學習動機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推動其克服困難堅持學習的內在原因。大多數的學生學習動機并不明確。筆者曾經對本班學生做過調查,他們的理由幾乎一致,那就是為了過級。社會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擁有四級過級證書。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遠遠低于就業壓力帶來的學業壓力,因為只有過了四級才能拿到學位證。在這種被動學習的環境中,學生缺乏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看不到語言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英語學習只會越來越無趣,甚至放棄。在這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各國之間交流學習日益增強,英語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門交際工具。華惠芳(1998)指出:“使學習者認識到學外語的重要性,并培養起他們學習外語的真正興趣,激發起他們的內在動機是搞好外語教學的重要一環”。[6]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態度樂觀積極,那么學習者就能形成對英語學習的好感,從而更加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當然,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引領者,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喜好來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
(三)關注學生個體焦慮問題
焦慮是個體由于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比如自尊心受到打擊,自信心減弱,失敗感,內疚感等。本校的學生多數是少數民族學生,由于生活環境閉塞,教育條件相對滯后,造成了他們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中學階段民族地區的學校鮮有開設口語、聽力課程的。與來自東南沿海城市的同學相比,口語表達、聽力水平都相差很大。學習上的差距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采取保守的態度,不參與課堂活動,不發表自己觀點。當學習表現沒有得到老師的及時肯定時,只會導致學生學習焦慮程度的增加,從而影響其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積極性減弱,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績就又可能下降。
(四)創造愉悅氛圍,營建融洽師生關系
我校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都很差,這是特殊的原因造成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條件、辦學水平都有待提高。處于這一環境中的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對自己缺乏信心,課堂表現上非常被動。如果教師再對他們嚴厲指責的話,只會讓課堂氣氛更緊張。另外,現在的學生個性好強,直截了當的批評會讓他們難以接受。因此注意教學藝術,使用積極的情感因素來幫助學生,是教師應注意的,先肯定再指出不足,幫助學生增強自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善意而溫和的,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缺乏活力?,F在獲得肯定的翻轉課堂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都可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與參與者。只有在他們獲得了成功的感受之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會發揮得更好。
四、結語
對情感因素中的消極因素的重視會對學習者的學習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很多專家學者都對此做過比較細致的分析。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英語教師,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生心理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問題。關注它在教學中的作用,正確引導,避免它的負面影響,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工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茖W校英語課程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朱曉丹,李樹剛.試論海南黎族地區學生的消極情感因素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瓊州學院學報,2011,18(3):61.
[4]劉建華.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情感因素分析[J].華章,2012(15):21.
[5]齊東武,柳杰.情感因素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J].宿州學院學報,2012(9):116-119.
[6]華惠芳.試論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1998(3):45.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