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霄
【摘 要】梁旋、張春兩位導演所執導的動畫大電影《大魚海棠》在2016年登上中國銀幕,可以說這部電影的上映將中國電影市場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魚海棠》一時間也成為國產動畫的熱搜代名詞,盡管電影本身的一些細節飽受爭議和指責,但不容置疑的是該片在場景描繪,人物造型和故事架構等方面有著值得稱贊和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上面,非常巧妙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和東方哲學。隨著20世紀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在西方興起,在20世紀末我國學者也越來越重視圖像學方法的運用,潘諾夫斯基將圖像志方法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使其發展成一種成熟的研究方法——圖像學方法。文章將運用圖像學分析方法,通過“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描述”和“圖像學闡釋”三個階段,探究《大魚海棠》畫面背后的內在傳統文化和思想內涵。
【關鍵詞】《大魚海棠》;動畫分鏡;圖像學;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094-02
一、背景
觀眾在漫長等待了12年后,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終于在內地上映。雖然上映以來動畫飽受爭議,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中所呈現的中國風特色和美學價值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12年間主創人員傾注心血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互相融合,一磚一瓦構筑出電影中世界,因此,《大魚海棠》最終為觀眾呈現的是一幅幅獨特的極富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神話世界,從場景到著裝,從人設到情節,其蘊含的藝術美學,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析。
現代的圖像學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可以被應用于電影分鏡的分析和理解中,作為一種剖析畫面背后意義與內涵的方法論。圖像學最初從宗教建筑中的繪畫、雕塑和裝飾的文本進行入手,在將藝術作品的題材進行分類后,通過對圖像的主題、背景以及意義進行描述,以知識背景來解釋藝術品象征意義的方法。圖像學著力于挖掘作品更深層的內涵或內容,也就是作品展現的象征意義。[1]
二、電影介紹
影片創作的靈感源自于莊子的《逍遙游》,男女主人公是椿、湫以及人類男孩鯤,《大魚海棠》描繪了處于兩個平行世界的的故事,敘述了一個男女主人公互相拯救彼此的故事,《大魚海棠》這個名字正是象征著海底世界的女主人公椿和人類男孩鯤?!肚f子·逍遙游》中的典故:“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三位主人公的名字便從這之中提取出來。男主角鯤的名字就取自那條能重生的大魚,椿為了能送鯤回人間,犧牲自我最后化身為海棠樹,湫為了換取椿的性命,也奉獻了自己的性命,以換來鯤與椿在人類世界的相遇。
影片中加入了有許多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細節元素的都被安置到畫面中,人物所穿著的服飾也照應著人物的性格,呈現出含蓄的古典美。[2]《大魚海棠》開篇時呈現的是碧藍的海水泛起雪白的浪花,伴隨柔美的旁白,數條巨大的鯨魚游入了彼岸的深海,鏡頭便從海上轉入了海底,所營造出的帶有意味的畫面,都是近年來動畫追求的標桿。
三、圖像學對于《大魚海棠》分鏡的研究
圖像學作為從藝術領域誕生的,專職為藝術領域服務的方法。圖像學對于媒體藝術方面的探究,探究鏡頭背后的故事,解答畫面語言背后的意義,以及揭示圖像中變換的元素及其暗示出來的思想觀念與文化內涵。梁旋和張春在《大魚海棠》的構思中,將古典文學和熟知的神話傳說進行融合和再創作,架構出飽含中國風文化背景的基礎世界框架。在《大魚海棠》整體的視覺效果和美學表現中,主創人員更多的以符號化的處理,流暢地勾勒出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代表元素,讓《大魚海棠》有種親切的感覺。
(一)圖像學的內涵與發展。圖像學一詞最早由希臘語圖像演化成的圖像志轉變而來,于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被陸續引進國內。最初圖像學被稱做圖像志,出現于在十九世紀,在里帕的《圖像學》一書中被提起,起初,圖像學的意義與現在大相徑庭。二十世紀初年德國藝術史家瓦爾堡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圖像學這一概念。瓦爾堡可以說是圖像學的創始人,根據他的描述,要正確闡釋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及其主題和題材,就必須熟知這個時代的文化與政治背景,隨著之后的研究發展,圖像學用來解釋藝術品的象征意義,人們將瓦爾堡這一研究方法稱為圖像學研究。隨后在《圖像學研究》中,潘諾夫斯基將圖像學方法的分析流程進行了梳理,他認為在探究一件藝術品時,應該從三個層面加以闡釋,分別為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和圖像學闡釋三個層次遞進,第一個層次,首先是將所觀察到的研究對象的一切準確地,全面地描述出來;之后,在所見事物之間發現和發掘他們之間互相產生的聯系,這稱為第二層次;進而將作品的更深的內在意義或內涵展現出來,這便是第三層次。潘諾夫斯基解釋,探究一件藝術作品的圖像需要在仔細觀察作品表象的內容后,更挖掘它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內涵,換而言之,是何種文化背景造就了藝術家創作出這一幅作品。[1]
(二)巧妙的中國元素展現。中國紅在電影畫面中作為主要色彩,中間穿插了黑、藍等具有東方文化意境的色彩來營造海底世界瑰麗且沉穩的場景。紅色與其他顏色互相交融在畫面中,冷暖色調相互交替,不僅增添了畫面的厚重感,將電影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展露出來,并且引導觀眾的情緒以順應劇情的發展,女主人公椿的服裝是紅色上衣和黑色長裙,如此搭配實際上反映了椿性格的兩面性,紅色象征著椿內心對鯤的熾烈情感,黑色則象征著敢于犧牲自己的果敢和勇氣。[5]
主要人物所居住的建筑以福建土樓為原型,圓形的房屋外圍搭配眾多的木欄,欄桿的紅色與墻壁的褐色相襯,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古典美。另外,影片中椿打著燈籠獨自走過的那座木制廊橋,是參考了福建省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風雨橋”之一的濟行橋而設定的,在借鑒的同時也對其中的元素進行了加工。
在細節處更是體會了創作人員的用心,影片中一處,女主拉開抽屜,數個中國民間的小物件映入觀眾眼前,有化妝鏡、香囊、陶笛等,巧妙地將傳統元素融入進去。靈婆的面相參考了面具的樣式,所穿著的服裝透露著京劇戲服的味道,靈婆掌管的地盤門前,擺放著十二生肖的豬首的形象,門鎖上雙魚扣的形狀,與通天閣中的鯤的魚形靈魂互相照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