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華
摘 要 目前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對于傳統媒體領域也產生了比較顯著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群體要想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保持較高的競爭力,適應時代發展的各類需求,就應該重新認識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并且能夠基于此來重新構建職業理念與專業素養體系。文章先闡述了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發展,并明確了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與認識,最后從提高記者群體的專業水平、引導記者群體充分認清自身的職業素養理念、增強記者群體的法律素養3個方面,探討了新聞記者的職業理念構建體系。
關鍵詞 新形勢;新聞記者;角色認識;職業理念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3-0013-02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群體所處的行業環境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針對記者群體的角色認識和職業理念的相關文獻研究也不斷變多。特別是在2013年記者陳永洲損害商譽案等類似案件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層面對新聞記者群體的廣泛討論,同時這也是當今時代對新聞記者職業責任的重新審視和建構。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結合新時代互聯網新聞背景來對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和職業理念進行深入全面的探討,促進新聞記者群體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的契合互聯網新聞環境,實現群體的良好發展。
1 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
自21世紀以來,我國傳媒行業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并且整個行業的市場化進程也得到了推進。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群體的角色定位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開始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性職業。特別是國外新聞專業主義等相關理念的融入,使得記者群體對自身職業素養也有了新的認識。但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記者群體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比如瞞報、虛假新聞等。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群體對于新聞記者形象的評價與認識。不僅如此,我國本身也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環境中也存在較多的社會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記者在新時代更應該更好的進行自身角色的定位,才能夠在新形勢環境中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
2 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識分析
2.1 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思考
目前我國傳媒行業的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不斷增加,各個從業人員在自身工作過程中都面臨著較為顯著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在社會利益多元化背景下,還出現了新聞記者追逐利益而忽略職業道德修養的情況。對于新聞記者職業崗位來說,應該能夠遵循客觀公正的態度,不要對新聞信息進行過多的加工,給新聞受眾展示最正確和最全面的新聞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聞記者在發布各類信息的時候,也很容易受到社會民眾的影響,有可能會作出一些錯誤的抉擇。因此新聞記者在新形勢背景下應該充分認清自身的角色定位,能夠明確自身作為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者的各類職責,能夠在復雜市場環境中遵守行業崗位道德標準。在新聞內容選擇上,新聞記者更應該關注民生問題以及社會上弱勢群體的新聞信息,并在社會環境中傳播更多的正能量。
2.2 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識
對于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新聞記者來說,應該能夠在后續工作中明確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展現新聞輿論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公信力和輿論引導力。這也需要新聞記者群體在平時的時候能夠積極關注黨政信息,并積極融入社會群眾的日常生活,發布一些跟社會群眾息息相關的新聞信息。這樣以后,新聞記者就能夠在新形勢下明確自身的角色地位,做好各類新聞工作。
事實上,新聞記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身就是當今時代下記者職業理念的重要內容,同時這也是我國新聞記者群體給西方記者存在的重要差距。而在新形勢下,我國新聞記者群體角色認識也應該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職業理念,并且能夠基于我國國情來構建符合當今我國傳媒行業環境的記者職業組織結構和具體工作模式。具體來講,樹立責任感主要是明確新聞記者在工作過程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重新認識記者角色。而使命感則是對社會道義和社會發展的重新認識,能夠明確當今復雜社會形勢下自身所承擔的使命,最終能夠真正發揮記者的角色職能,實現新聞記者在新形勢下的角色重構。
3 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職業理念建構策略
在新形勢背景下,新聞記者的職業理念建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環境對于記者群體綜合素養的要求有了新的要求,當今記者群體已經無法較好地適應互聯網形勢下新聞行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著重提高記者群體的職業水平和道德修養,才能夠促進新聞記者群體更好的契合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發展。
3.1 提高記者群體的專業水平
在新形勢背景下,記者群體應該具有更高的專業水平,才能適應互聯網信息化和新媒體發展下的行業環境變化。就當前我國大部分新聞單位來看,對于專業記者人才的需求都非常顯著,并且對于人才的專業性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即當今新聞單位所需要的專業記者人才,不僅僅要具有新聞信息處理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對社會經濟形勢有充足的認識,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因此,各個新聞單位在進行記者群體招聘的時候,就應該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對應聘人才進行考核,同時還要在后續工作過程中著重培養記者群體的人文素質,提高記者群體的社會意識。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并不是在短期就能夠達到的,需要新聞單位充分貫徹平時的培訓計劃,給記者群體提供較多的學習機會。這樣以后,記者群體的專業水平就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證,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
3.2 引導記者群體充分認清自身的職業素養理念
就當前我國記者群體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記者在新形勢下都沒有真正認清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在獲得新聞信息和線索以后,會出現夸大事實等不良情況,給社會帶來了較多的不良影響。比如在2015年《少林寺僧人勸捐100》就是新聞記者對少林寺的祈福消災活動出現了夸大事實的情況,屬于虛假新聞信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新聞記者并沒有真正認清自身在新形勢背景下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理念,為了起到較好的新聞效果而選擇制造虛假的新聞信息。這些虛假新聞在社會環境中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甚至一些虛假新聞還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就應該對記者群體在新形勢背景下的職業素養理念進行重構,并讓他們正確使用各類互聯網信息化工具。這也要求記者群體在發現熱點新聞的時候,不能一味轉發或者潦草統計信息以后就發表新聞,而應該通過互聯網途徑來充分了解新聞的真實性。這樣,新聞記者群體就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認清崗位職業素養理念,適應新時代的各類要求。
3.3 增強記者群體的法律素養
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群體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群眾在平時生活與工作中已經習慣通過互聯網渠道來獲取自身感興趣的信息。而新聞記者通過互聯網渠道來進行新聞信息傳播,其最終傳播效果遠遠超過了傳統渠道。在這種情況下,各個新聞記者群體更應該認清自身肩負的責任。在新形勢背景下,新聞記者不僅是社會輿論的重要引導者,同時也代表著社會媒體的形象和聲譽。因此新聞記者在發表各類言論的時候應該充分約束自身言行,并且在平時的時候積極學習法律知識,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意識。
當新聞記者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時候,他們對于自身言行的認識就會變得更加充分,并會在進行新聞工作的時候潛意識面對社會群體宣傳法律知識,引導廣大社會群體在信息化時代中注意自身的言行,不會在互聯網環境中傳播各類虛假信息。
4 結論
在當今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的門檻變得更低,并且新聞記者的言論能夠通過互聯網環境實現迅速的傳播,對社會新聞受眾的影響也變得非常顯著。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新聞行業就應該加強對于新聞記者群體綜合素質的管理與培養,能夠在新聞工作過程中提高記者群體的專業水平,并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新形勢背景下記者群體的角色定位,并強化自身在互聯網環境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運用能力,并在平時的時候補充必要的法律知識。這樣以后,新聞記者群體在新形勢下就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跟當今時代背景相契合,促進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達瓦旺堆.新形勢下建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及職業理念的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11):103-104.
[2]郭正炎.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及職業理念建構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6):187.
[3]路俊衛.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角色認知及職業理念建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4):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