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 要:民間故事應從文本角度和課程價值角度挖掘其獨特的教學價值。《除三害》在語言表達、文本結構、情節設定等方面具有濃厚的民間故事的特點,借助“課堂練習”開展板塊式教學,運用指向語用訓練、指向思維發展、指向審美趣味的閱讀策略充分保證學生“學的活動”。
關鍵詞:民間故事;閱讀策略;課堂練習
民間故事大多有其共通的特點:情節夸張,想象神奇;結構清晰,有跡可循;人物形象,樸素鮮明;結局美好,寄予希望。
教師在教學民間故事時,一定要深入解讀文本,開發它的課程價值,讓課堂文化在與學生的共鳴中得以強化。下面,筆者以《除三害》為例,初步探討民間故事的教學策略。
一、指向語用訓練的閱讀策略
首先,梳理重點詞語。通讀本課,不難發現文章中大量運用了四字詞語:“橫行霸道、欺侮百姓、濁浪沖天、下河剁龍、驚濤拍岸、上山殺虎、喜氣洋洋、奔走相告、同歸于盡、痛改前非”,這些書面化的語言既是學生需要積累的優秀語言材料,更是學生復述課文的一個難點。在初讀環節,筆者通過讓學生選擇正確字音、讀詞語、概括課文等方式豐富了學生詞語學習的活動,既能夠將文章整體與字詞緊密相結合,又能夠巧妙地通過四字詞語概述文章大意,為學生初步復述課文奠定了基礎。
其次,積累關鍵語段。在《除三害》一文中,筆者發現,“除惡龍”的片段描寫得十分精彩,作者運用大量的四字詞語加以敘述,語言凝練、回味深刻,但是學生復述起來卻相當有難度。筆者巧借“視覺化”策略,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借助“深入地想,動情地讀,夸張地講”將文字圖像化,既感受民間故事在停頓節奏和詞語運用上的趣味與妙處,同時讓學生學會抓關鍵詞語、背誦段落的閱讀策略,逐步領悟講述故事的樂趣和滿足感,慢慢形成語言的感知能力和敘事能力。
最后,學會復述故事。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主體之間的差異。通過對詞語和段落的訓練學會復述,同時為了降低“復述”難度,增加趣味性,筆者將“連環畫”引入課堂,與教材進行穿插教學。學生將圖像轉化為文字,完成復述課文的目的,不僅復現了四字詞語,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指向思維發展的閱讀策略
首先,感知文本結構。為了更加凸顯精彩部分的內容,本文在詳略安排上有顯著的特點,這也是很多民間故事的共通特征,具有遷移學習的價值。所以筆者出示課文段落,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課文在寫到周處除“三害”時,寫得一個比一個詳細,以三段式情節層層推進,在大屏幕上用不同的顏色標記,讓學生對文本整體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其次,小組合作解疑。在解決“第三害到底是除了還是沒除”的時候,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學生會自己尋找依據,提取關鍵信息,在組內交流,在班內匯報時。筆者引導孩子去質疑、補充,達到了學習的高潮,最后解決了疑惑。這種互助式的學習大大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以學生的學代替老師的教,體現“生本”課堂的特點。
最后,課堂練筆悟理。課堂中表達性的練筆是在學生充分閱讀理解、感悟課文內容之后,產生了新的思想認識、獲得了新的情感體驗,內化為可以運用的語言能力。在《除三害》中,為了讓學生明白課文的真正內涵,教師設計了一處小練筆:“人們的舉動引起了周處的深思,他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從此以后,他痛改前非,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一個受人敬重的人。”這既是對本堂課學習的回顧,更能檢測學生在本堂課中的收獲。
三、指向審美趣味的閱讀策略
首先,對比閱讀,品味語言。《除三害》一文,筆者在教學時便引入了古文中“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通過現代文的閱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翻譯古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色,增強學習興趣,為今后語言及文字學習奠定基礎。
其次,尋根溯源,叩問歷史。對于兒童而言,歷史、文化太深邃,而淺近的民間故事正好滿足他們探求新知的愿望。在本堂課將近尾聲老師出示了一段“周處”的資料,他執法公正嚴明,后來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直至戰死沙場。人們喜歡他,為了紀念他,所以編了這樣一個故事。學生于思辨中厘定民間故事的特點,在種下真善美的種子的同時把閱讀的向往延伸到歷史故事。
最后,同步閱讀,遷移學習。在教學完后,筆者布置學生閱讀四大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以此為契機,學生自選喜歡的民間故事,做閱讀單,開展“民間故事交流會”。
通過老師的再次點撥,孩子們會尋找原文進行對比閱讀、會尋找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會尋找連環畫、會復述故事等,把課堂中學到的閱讀策略初步運用起來。
總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是體現語文課程價值的必經之路,必須深入解讀文本,以課堂練習為抓手,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學實效,創建“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曹鴻飛.略讀有道: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教學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07.
[2]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