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華
摘 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樣中國的文字文化也豐富多彩。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將這些優秀的中國文化傳播給每一位學生,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最基礎的就是學習文字。鑒于此,從生活聯想、交流互動以及拆分重組三個教學方面出發,就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更好地識字做出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生活聯想;交流互動;拆分重組
文字作為最基本的語文符號,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肩負著傳播文字文化的責任,因此筆者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構建了行之有效的“3+1”識字教學模式,即“3會+1滲透”,通過識字方法的滲透讓學生“會認字”“會讀字”“會寫字”。
一、通過聯系生活的識字教學,引導學生“會認字”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通過課本內容進行文字的教學。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不成熟,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他們對文字的認知經常表現為只認識課本中的字,將課本學的文字放到其他語言環境中就不認識了。根據這一現象,筆者通過生活聯想的識字教學方法,類比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字,讓學生不僅能夠認識課本中的文字,而且將它放到其他語言中還能認識。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第一課《天地人》的過程中,筆者首先根據多媒體技術的演示逐一進行文字解釋,讓學生從字體的演變圖中了解“天”“地”“人”字體的本意。在介紹“人”字的時候,筆者通過動畫播放了一個鞠躬成“人”字形的人到“人”字的演變;之后讓學生觀察教室里有沒有“天”“地”“人”這三個字,他們在教室的標語中找到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天”字;最后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標語“珍惜土地,珍惜人類的家園”讓學生找出認識的文字。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在理解文字意思的同時,能夠更好地認識文字。
二、通過交流互動的識字教學,引導學生“會讀字”
由于低年級學生好奇心比較強烈,因此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積極性。為了培養學生讀字的能力,教師應該緊緊抓住這種積極性,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創造一個“說”的語言環境,從而激發其“說”的興趣。因此筆者經常通過文字游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從讀字、組詞、造句,到最后形成一個段落或者一個故事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從而引導他們“會讀字”。
例如,在《春夏秋冬》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首先給出謎面“三人同日來,喜見百花開。”讓學生猜謎底,他們對這種形式的思考表現得非常積極,有的學生在猜到謎底后大聲地喊出“春”。之后筆者對其進行語言接龍的游戲,從答出謎底的學生開始,下一位學生進行組詞,再下一位進行詞語擴充……以此類推,到最后形成一段話。從“春”開始,學生回答“春天”“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樹葉綠了,燕子從南方回來了”……這樣交流互動的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而且還能引導他們更好地“讀字”。
三、通過拆分重組的識字教學,引導學生“會寫字”
識字教學最難的就是教學生“會寫字”。低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較低,如果僅靠死記硬背,那么他們就會很難背寫出完整的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實踐中探尋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引導他們正確地寫字。在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每講完一單元的課本內容,筆者都會憑借多媒體技術進行難點字詞的拆分教學。將生字拆分開來,通過動畫播放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一來,他們在牢記生字的同時,還能更好地認識字體結構,從而達到“會寫字”的目的。
例如,在《識字加油站》這一模塊的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講解重點字詞。二年級的學生經歷了一年的文字教學,在識字認字方面相對而言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講解“甜”字這一類稍微復雜的字時,筆者經常從基礎的部分開始。首先筆者簡單地介紹了“舌”字,舌頭與口兩者是同時存在的事物,“舌頭在口里,有舌就有口”根據這樣的口訣播放舌頭與嘴巴的動畫;之后問學生:“棒棒糖是什么味道的?”大家回答:“是甜的。”接著再問學生:“通過什么知道棒棒糖是甜的呢?”有的說是嘴巴,有的說是舌頭,筆者根據學生的回答普及一個知識:“味覺的分布主要是在舌頭的中間、舌根、舌尖和舌兩側。”由此讓學生明白甜和舌頭分不開;最后通過動畫播放一個舌頭去舔一個甘蔗,讓學生生動形象地體會“甜”這個字。通過這樣拆分重組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寫“甜”字的時候能夠想象到一個舌頭去舔甘蔗的畫面,從而準確地寫出“甜”字,以此引導他們更好地寫字。
綜上所述,文字的教學在學生的學習階段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3+1”的識字教學模式滲透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會認字”“會讀字”“會寫字”,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云.低年級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
[2]王永立.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法舉偶[J].漢宇文化,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