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啟鳳
摘要:中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幾千的歷史為我們民族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今不再是從小就要學習“四書五經”的時代,但不代表我們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不再適合學習,相反,傳統文化的滲透,形之于課堂最重要的為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文賞析甚至包括古詩文的創作知識,一樣是初中語文課堂不可忽略的項目。
關鍵詞:古詩文;傳統文化;教學
雖然如今已經是21世紀,西方文化、流行文化圍繞在我們身邊,可是還是會有許多的人會不自覺被我們的傳統文化所吸引。熱愛詩詞、古文、對聯甚至還有琴棋書畫包括古代服飾的都不在少數。即使不是興趣所至,身為一個中國人,也應當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古代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化能力,更重要的其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字斟句酌掌握基礎知識
如今的時代,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幾乎都是成長于現代漢語的環境之中的,如果說因為字數偏少、注重格律的原因古詩還相對好理解,古文在某些時候對學生而言幾乎就如同在學習一門“外語”。所以,學習文言詩文,也應當遵照著學習“外語”的“規矩”來,掌握字詞、句式等基礎知識就是第一步。
如在曹操的詩歌《觀滄海》的教學中,這首詩并沒有什么生僻字,讀起來也可以說是朗朗上口,甚至,在沒有學習之前交給學生自行誦讀,也能感覺到作者豪放開闊的情懷。可是若真的讓學生去準確地說出每一句詩的意思,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讀起來沒有障礙的詩依然不可放松字詞的掌握,比如“澹澹”二字指水波搖動的樣子,“蕭瑟”在此邢向地描繪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等,這些都是要熟練掌握的字詞。
古詩如此,古文當然更要重視,《陋室銘》中“惟吾德馨”的“馨”字指品德高尚,“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有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的意思,在這里又指奏樂樂器的聲音。相比于在現代漢語中“馨”之芳香,“絲竹”指絲綢和竹子,古義有很大的不同,這些詞也算是古今異義詞匯了。雖然在初中階段古詩和古文的選篇都還算不上難于理解,但幫助學生字斟句酌打好基礎的責任是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都不可推卸的。
二、“之乎者也”創造語言環境
學習英語時,我們常用“語感”一詞,其實任何一門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覺”,在這樣的感覺下對語言的運用之法和平日里常見的分析方式會成為一種習慣,上文中提到重點學習關鍵字詞,這一點是基礎,而在基礎之上能掌握分析句子體會深意的能力,才是真正提高了文言作品的學習能力。
文章由句子組成,句子由詞匯銜接,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分析句子結構、通順文意也就可以進行下去,《<論語>十二章》中的一句“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在知道“奪”為改變的意思之后,譯出來并無甚困難,可是我在教學中會重點提一下的就是“……也”是古文中常用表示陳述句、肯定句的用法,另外“三軍”是泛指軍隊,“匹夫”是代指普通人,這些是古代漢語常見的用法,也是語言習慣。再來看《愛蓮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典型的判斷句式,“……者也”或者說“……者……也”這些用法都是找古代漢語“語感”的要點,所謂熟能生巧,隨著古詩文的閱讀學習的深入,學生也會自覺不自覺培養出古詩文閱讀的理解習慣,縱攬全文,通順文意的能力也會逐步提升。
三、嘗試創作培育文學素養
正如我在之前提到的,古代文學的學習有在無形中教化感知學生的能力,雖然在初中階段學生可以讀懂古詩文、鑒賞詩詞、理解文言文就可以說是達到了古言知識學習的目標,可是身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學生知識與能力,也有責任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學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我們是沒有必要再將記誦“四書五經”寫“八股文”當做義務,可是文學的創作卻是需要一脈相承的。
在為學生講授古代名人事跡時,也常常會引起無數感嘆,古代小孩學習,小小年紀就會熟記《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幾乎也可以算作啟蒙書之一了。像王勃他六歲即能寫出文筆流暢廣受贊譽的文章,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就已經及第做官。可是因為我們教育的大環境,即使對于已經十幾歲的初中生而言,讀文章還成問題,更何況是作詩寫文、對聯聯句?但是就我自己而言,雖然不一定要求學生去能寫出優秀的詩文,但至少對對規律、格律之法還有文言與現代漢語的轉換要有所了解,事實上,小學教材中的《聲律啟蒙》和初中教材的對聯知識也都已經提到了這方面的教學。培養中學生的文學素養,不是強迫他們去背一些東西,而是真正的與古代文學產生共鳴,將學習當做是一件陶冶身心的事,領會先賢為人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一步,比單純地傳授語文知識卻是難得多,但也重要的多。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熱愛古代文學、傳承人文精神的意識,讓傳統文學在現代依然可以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吳豹.《初中古詩文教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2] 劉曉晴.《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