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禹
【摘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時代背景下的《影視美學》課程逐漸走入我國各大高校,成為部分高校專業的必修或選修課程。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得我國的影視行業迅速崛起,國家對于學生影視審美的培養問題十分關注。隨著我國影視事業的流行與發展,諸多高校紛紛開設了影視類的課程,其中,《影視美學》課程最為普遍。本文先是對其在高校開設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述,后又對其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展開了深度探究。此次探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對《影視美學》課程的評價,利于其課程在高校中的開設。
【關鍵詞】高校課程 影視藝術 藝術類教學 影視美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03-02
據調查,在高校的人文學科中,《影視美學》課程的開設十分歡迎,其為高校最熱門的課程之一。隨著我國影視藝術課程的改革深入,影視美學課程的開設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理論與實踐的問題、理性與感性問題等。在課堂上,教師較為偏重對傳統影視理論家的思想進行傳授,致使學生的學習僅限于對原有優秀作品的欣賞,缺少了具體實踐的學習內容。文章依據《影視美學》課堂開設對高校具有的重要意義,分析總結了課程開設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的幾點解決措施,對影視美學課堂教學的改進工作具有理論性意義,對我國各高校的影視藝術類的教學改革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
一、高校《影視美學》課程開設的重要性
(一)《影視美學》的界定
《影視美學》,從教學學科的角度講,其是指對美學原則的一種遵循,既懷揣理想,且用超越精神的思維對影視藝術進行審視,并依據心理、文化及哲學等知識對影視藝術展開分析。站在影視的角度分析,影視美學,其涉及的內容不僅是單純的影視藝術,已不是僅有美學藝術,其是當代影視藝術及美學藝術的融合,充分展現了人意與感性的結合[1]。追溯其根源,其與人類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從影視專業化的角度分析,影視美學既人類用美學的精神看待電影藝術。影視源于生活,通過電影人類可以了解自身理想及生存的意義所在。站在高校開設的課程角度分析,其屬于一種視覺媒介,具有傳遞理念與文化的作用。教師在對中國傳統美學進行教授的過程中,“影視美學”屬于一種載體,屬于一種符號。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可以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讓其逐漸具備跨文化思維意識,真正做到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對于文科類學生而言,在他們現有文學底蘊的基礎上拓寬知識領域,整合碎片信息,豐富文化追求,將文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相嫁接,充實其文化內涵。
(二)現實性與重要性
現階段,屬于信息化時代,屬于追求個性的時代,隨著消費主義的流行,一些如享樂主義及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在大學生間流行,致使學生的道德精神出現危機。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期,社會、校園環境及風尚的變化,不利于學生的身心成長[2]。因此,開展積極向上的課程教學,是當前高校各項教育開展的核心。早在2005年,我國第一屆“中國文化論壇”會指出,對大學生的藝術修養進行培養,有利于提高其道德修養,可有效避免不良思想在大學生中的傳播。較高的藝術修養,既可以確保學生的生活質量,又可以提高其藝術文化的境界。影視美學課程的開設,是當前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有效方式之一。現如今,是我國影視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影視美學課程的開設,使學生了解印象中的“未知領域”,便于大學生拓寬視野、與時俱進,利于提升其對于“美”的認知。
二、高校影視藝術類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
當前,雖然是我國影視業發展的興盛期,部分高校也已相繼開設了影視美學的課程,但大部分學校僅是將該課程作為選修課,致使對于該課程的學習并未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同時也會有大部分學生對該課程未能正確理解,導致其過渡放松,忽視了該課程的重要性和開設意義。我國影視業的起步發展相比于國外較晚,使得高校開展影視藝術類課程的時間較晚,許多學生對于該課程的相關信息了解甚少,普遍認為學校只是將其作為選修課,且與自身學習的專業并無任何關系,使得學生產生了不端正的學習態度[3]。通過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有65%的大學生是以應付的態度學習該類課程的。學習態度的消極,使得學生的學習動力明顯不足。此外,影視藝術類師資問題,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態產生影響。教師是課堂傳授知識的主體,其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課程缺乏情感性溝通
科技發展,使得我國迎來了信息化時代。現在的網絡溝通與交流平臺層出不窮,致使教學對學生的教學進入了“雙課程”時代。“雙課程”是信息時代下的名詞,既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4]。課堂開講期間,教師會在黑板上將自己的QQ號或微信號寫下來,然后當眾建群,讓學生自動加入其中。在群里,教師即可以布置作業,又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有關影視美學的知識與見解,實則是方便了師生間的溝通,但同時,也減少了師生間面對面進行情感溝通的機會,使得教師不能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過多的網絡交流,使得教學課程變成了單純的傳授知識,并無其他情感討論,這不利于對影視作品中情感創作的研究。
(三)課程教學缺乏實踐性
在對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表示影視美學的理論知識較難理解,使之不愿意學習該課程[5]。而高校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過于傳統,普遍采用的是“單方向”的理論式灌輸的形式,使得學生在云里霧里間被動的接收相關知識,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最重要的是不利于該課程的課程建設和發展。現階段,高校教學過于重視理論課程的開設,而忽略了相關的實踐課程的配比,使得學生無法真正的對知識產生興趣,更不利于學生學會學以致用的技能。調查的過程中,也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過影視活動,但其效果甚微。還有部分教師,根本就沒有實踐教學的意識,使得影視美學的教學缺乏師生互動性。
三、高校《影視美學》課程的教學創新對策
(一)注重知識傳授與情操陶冶的融合
在影視美學中,其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識的傳授與情操的陶冶。英國有位哲學家曾指出:影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既具備較高文化素養,又在某一方面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理論知識,實為影視美學的基礎,此論點,已經過多方研究人員的驗證[6]。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教學的意義正隨之加深,審美不應僅是知識的獲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應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還應重視其藝術情操和文化內涵的培養,引導學生對優秀的影視作品進行深度剖析,使其可以深刻了解作品存在的哲學意義,進而有利于洗滌其心靈,陶冶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例如,基于過程性評價下的開放式課堂,是要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主,注重學習的過程和主導性,為此在課程開始的前十分鐘交還給學生——“十分鐘開放式課堂”,由學生主導課堂進行分享,既要分析其故事結構、審美類型,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使得學生能夠主動探究電影背后的哲理。
(二)注重理性思維與感性體驗的融合
影視美學,藝術類美學的一種,具有美學的基本性質,屬于一種影視理論。其具體研究的內容是影視藝術中有關于美學的學科。其屬于一種高級的藝術類美學,具有一定的哲學品格,是人類對影視藝術進行理性反思的成果,其中存有一定的哲學思辨。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可分為三點,分別是影視藝術的“動靜”、“時空”問題、其存在方式以及其美學的本體等。教師若想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此些內容,應注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7]。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感情體驗。法國作家雨果先生曾經說過:電視藝術中,深度與運動都具有不確定性。此外,理性與感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例如,在傳授“影視美學特點”時,理性思維與感性體驗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對此知識的理解。
(三)注重理論講解與創作實踐的融合
影視美學,哲學色彩濃厚,其所呈現的形態屬于理論形態。因此,該課程的本質偏重于理論講解。該課程不同于影視賞析課程,教師在教課的過程中,不能僅限于讓學生觀看作品談感想,此種教學未能充分發揮影視美學的價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影視教學。實踐證明,將理論講解與創作實踐相融合,是影視美學真正的價值所在[8]。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典型”一章知識時,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讓學生對“典型”的界定有所了解。隨后,鼓勵學生課下親手拍攝或制作一部有關于“典型”主題的影視作品,作品可以是短片、微電影,也可以是MV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以使學生學會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對于理論的掌握,僅是一種片面的掌握,學會如何在作品創作與制作中運用及印證理論知識,實為真正的掌握。 言而總之,近幾年,我國的大眾教育發展迅速,使得大學生逐漸開始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這為高校開設影視課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致使我國各高校開設影視藝術類課程。隨著學生文化生活的豐富,該課程逐漸在高校內興起。文章針對影視美學的定義及重要性,探究得知其在高校中開設具有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課程缺乏情感性溝通以及課程教學缺乏實踐性等問題,并提出了注重知識傳授與情操陶冶的融合、注重理性思維與感性體驗的融合以及注重理論講解與創作實踐的融合等問題解決的對策,希望能夠對我國高校的影視藝術類課程改革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譚玉龍,陳丹.論高校“影視美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81-84.
[2]王鑫.通識教育視域下《影視美學》教學困境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遼寧大學為個案的考察[J].美育學刊,2017(5):61-66.
[3]權晶.翻轉課堂的內在意蘊及影視美學教學改革的未來走向[J].課程教育研究,2016(28).
[4]單飛.軍旅題材影視藝術之超越——以“士兵突擊”為例初探影視美學[J].中國民族博覽,2017(11).
[5]李永莒.虛實相間:中國微影視美學特征初探[J].藝術廣角,2016(2):47-51.
[6]彭吉象.藝術學理論與影視美學治學心得——與青年學者共勉[J].民族藝術,2015(2):5-9.
[7]胡少杰.建筑藝術在影視美學中的應用價值——以影片《巴黎圣母院》為例[J].電影評介,2015(8):47-48.
[8]贠欣.論古裝影視作品中的民族文化與影視美學[J].中國包裝,2017(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