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平
【摘要】在新課改的提倡下,當代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為主,更好地促進其全方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應拋棄之前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
【關鍵詞】高中英語 問題教學法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14-02
問題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講解時,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通過一些相應的引導,讓學生自己進行尋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對學生個人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還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下面我將通過一些實例探究問題教學法對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意義。
一、利用問題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素質教育下,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去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問題教學法,向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引發(fā)其對問題的探索欲,這對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有一定的作用。
如在學習“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時,為了引出單元知識,我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知道世界上哪些國家的人在說英語嗎?”這時就有學生說:“英國、美國、加拿大等歐洲國家都說英語”;有的學生說:“不光歐洲,亞洲、非洲的國家也都在說,英語作為世界官方語言已經(jīng)遍布全世界了。”在聽到學生的回答后,緊接著我又向學生進行提問:“雖然英語已經(jīng)遍布全世界,但是各個地區(qū)的語言都有所不同,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這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表示不太清楚。接著我便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英語的發(fā)展史。由于學生對未知的事物都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他們都會很積極地投入到閱讀中去。隨后就有學生說:“在公元450年到1150年的英語更多是以德語為基礎。由于英國的統(tǒng)治者起初講丹麥語后來講法語,以致于在公元800年到1150年間,英語不那么像德語了。后來又隨著人口的遷移,美國、澳大利亞的人都開始說英語了。”有的學生說:“現(xiàn)在,英語傳入南亞、新加坡、非洲等其他國家并被作為外語或第二種語言,而目前中國學英語的人數(shù)正在迅速增長”……顯然,他們幾乎都了解了英語的發(fā)展史。由此可見,問題教學法使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有效地激發(fā)了其學習興趣、促進了有效教學的開展。因此,問題教學法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利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思路
學習思路,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對解決問題的看法,其對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了正確的學習思路,才能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推動有效教學的開展。為了能使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學習思路,教師常常使用問題教學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才可以真正促進有效教學的開展。
學生在學習英語中,一般都會覺得語法很難,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一個正確的學習思路,以致于一聽到語法,他們就會出現(xiàn)抵觸的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我特地運用問題教學法,幫助、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例如在學習定語從句練習題時,學生很容易把連詞弄混。由此,我先舉了幾種定語從句的填空題,讓學生了解每個定語之間的用處,具體如下。
This is an old computer _____ works much slower.
I want a room _____ windows face the sea.
He is the doctor _____ helped me.
A pineapple grows in a place _____ there is plenty of rain.
I never forgot the day _____ we went to the farm together.
之后我向學生提問:“在定語從句中,大家知道that、which、who、whose、when、where分別都指什么嗎?”由于大家之前都學過這些定語的用法,因此就有學生說:“that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which只能指物、who指人、whose在句子中表示‘某某的、when指時間、where指地點。”之后,我便引導學生根據(jù)基本用法解答以上問題,隨后,他們便根據(jù)這種解題思路,很快地得出了答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問題法,掌握了定語從句正確的學習思路,而且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有重要的意義。
再如學生不知道賓語從句的連接副詞怎么用時,我會先帶他們復習一下賓語從句的連接副詞主要有when、where、why、how、whenever、wherever、however等,接著我在黑板上寫了幾個例子:
He did not tell me when he would be back.
Can you tell me how the machine works?
No one knows where he is been.
隨后我便向學生提問:“有誰能翻譯一下這幾個例句。”之所以讓學生進行翻譯,是因為通過翻譯他們就能體會到連接副詞的使用方法。這時有個學生就說了:“第一句的意思是‘他沒有告訴我他什么時候會回來;第二句的意思是‘你能告訴我這個機器是怎么工作的嗎……”這位學生把句子很標準地翻譯了出來。之后,我問:“大家根據(jù)這幾句的意思,明白了賓語從句連接副詞應該怎么使用嗎?”很顯然,通過翻譯就能很好知道使用方法,因此學生們紛紛點頭表示明白。接著我讓學生根據(jù)剛才的思路自己進行造句,最后我們聽到有的學生是這么說的:“Mom is always waiting for dad whenever he comes back.”還有的學生這樣說:“Grandfather does not know how to use a computer”……通過我的引導學生們學會了怎樣使用連接副詞來造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再經(jīng)過一些相應的引導可以讓學生知道應如何正確的思考問題。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思路后,學習能力也會顯著提高,同理,課堂教學效率也會有所提升。
三、利用問題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路上的領路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得靠自身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更要靠教師用一些好的方法對其進行教學幫助、指引。這樣,學生學習才能事半功倍,課堂效率也會因此而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常常使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學生在“Healthy eating”課文閱讀的學習中,常常會因為句子翻譯不通順導致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像“FOR BUILDING A MCDONALD?蒺S”和“AGAINST BUILDING A MCDONALD?蒺S”這兩篇小短文,學生常在翻譯上遇到困難。好比在翻譯這句“I thought about all those young people who would not have to go to the next town to buy their favourite burgers and chips.”我首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的主體,學生根據(jù)詞性找出了“I”是主語,謂語動詞為“thought”,賓語為“young people”。在他們找出主句之后,我問:“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從句嗎?并說出原因。”學生隨后便根據(jù)連接詞“who”知道了這句為賓語從句,因為“who”后面整個句子是在修飾賓語“young people”。最后我又讓學生根據(jù)單詞的意思試著進行翻譯,這時有的學生就很快翻譯出來了:“我想過所有的那些年輕人不用必須到下一個城鎮(zhèn)去買他們最喜愛的漢堡和芯片了。”根據(jù)這種方法,學生們很快地了解了第一篇小短文講的是作者很開心漢堡店可以建在自己的小鎮(zhèn)上以及這個漢堡店可以帶來的種種好處。雖然學生掌握了分析句子屬性進行翻譯的方法,但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單詞或詞語時,還是會一愁莫展。如“Although it is freshly cooked, it must be less healthy than our own locally grown and cooked Chinese food.”這句,由于學生對句中“l(fā)ess than”這個詞不甚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我便引導學生:“大家知道‘less than這個詞的含義嗎?”這時,學生答道:“‘less than是小于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我展開進一步闡述:“既然大家都知道‘less than是什么意思,那這句話后一句的意思是不是‘但它的營養(yǎng)成分肯定小于我們當?shù)胤N植或做的中國菜?”學生們恍然大悟。隨后,我便告訴他們要根據(jù)每一個詞的意思去翻譯,不能急于求成。最后,學生也理解了第二篇小短文講的則是作者對自己城鎮(zhèn)建漢堡店的擔憂。由此可見,通過問題教學法,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理解、翻譯英語的水平,也因此促進了其學習能力的提升,為有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師通過問題教學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了他們思路、提升了其學習能力,從而也為促進了有效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問題教學法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肖娟.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2]高蕓.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