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實現,農村教育的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農村初中生的數學素養和城區學生仍有很大的差距。初中數學課程,學習的內容較多,牽扯到的范圍也較廣,與其它學科相比,數學學科的學習難度系數較大,數學是農村初中生歷來感到“繁”、“難”和“枯燥”的學科。本文中,筆者作為農村一線教師,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和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探究了培養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相關的問題,希望能對農村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發展以及學生的進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 數學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52-01
在農村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學校或教師可能對數學學科核 心素養的認識或是重視程度都存在不足,以至于在實際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合理的培養方案來落實。
一、深挖教材,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技能并形成數學思想,不僅能夠認識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還能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就是數學的核心素養。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核心素養,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諸如對話、圖形、例題、課后練習等等進行分析,教師才能做到運籌帷幄,才能基于核心素養的了解進行新舊知識的銜接和聯系,才能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技能的目標設定,自此,核心素養就蘊含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中得以實施達到目標。教師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包括知識的傳遞與文化的培養兩方面。知識的傳遞是教師教學最基本的職責要求,教師以知識為對象,以教材為中心,傳遞給學生數學知識,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教師所教授的課程知識,提高學習成績。文化的培養主張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其培養理念在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能力,其培養的目標在于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兼顧這兩方面。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內容時,首先老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講述古時候的勞動人民通過“結繩記事”繩上點來找直角,提出的“勾三、股四、弦五”的觀點;再具體講述“趙爽在《周髀算經注》中將勾股定理表述為“勾股各自乘,并之,為弦實。開方除之,即弦。”以及金朝數學家李冶的《測圓海鏡》通過勾股容圓圖式的十五個勾股形和直徑的關系,建立了系統的天元術,推導出692條關于勾股形的各邊的公式,其中用到了多組勾股數作為例子等。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在了解知識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數學史的發展,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盡量涉及數學歷史的文化背景、數學的整個發展趨勢、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數學的美學價值等,以便能夠更加豐富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從根本上增強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效率。
二、課堂教學擺正“教”“學”的地位,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化的教育、學習和知識傳授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都伴隨著兩種活動同時進行,一種就是教師的“教”,另外一種就是學生的“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升落腳點在學生的學習上,教師的“教”只充當著學生學習多元化途徑當中的一條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大多數時候只考慮到個人的講授,在課堂的設計過程中很少考慮到學情,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為淡薄,學習的效果也不容樂觀。新形勢下,數學教師一定要擺正自身的地位,認清自身的角色,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給學生足夠的課堂重視和尊重,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實現有效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數學課堂要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分析和處理問題,如有質疑的要及時的給與肯定和引導。學生有疑問就說明學生在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這是非常難得可貴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妨從學生提出問題開始,提出問題就意味著學生開始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了。
三、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新的教育理論教學模式的出現,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較的優勢,充當著更多的教與學的中介和角色,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教師工作強度。我們在教學中要依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豐富的學習資源融入課堂之中,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在現代化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形成能力的同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四、通過教學評價檢查核心素養
學校中最直接的教學評價是作業和考試,教師設計考試試題時,既要遵循教育部課程標準,準確反映數學學科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又要立足維度、梯度和相關度進行最優化設計,注重對學生素養的考查。所謂的維度,指要考查的知識技能。梯度指考查的試題要有階梯性,對于不同解答能給出相應的具有階梯性的合理評價。相關度指同一試題里面,考查的知識點要做到交匯,可以是章節內的知識點的交匯處,也可以是學科內的知識點的交匯處。
綜上所述,要在初中數學的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這三個階段著手,既要以知識為載體,將文化取向滲透于教學設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又要重視數學性思維的培養,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富有創造性的開拓性,還要在教學評價中,善于發現學生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存在的問題,反思自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良芳.注重數學實驗 展示探索過程 積累思想方法——提升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探索[J].中學數學, 2016(10):63-65.
[2]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9.
[3]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韋明,男,1974年2月生,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現任百色市右江區迎龍中學副校長,黨支部書記。在教育教學中因材施教、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工作25年,已擔任8屆畢業班的教學工作,擔任22年班主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多次榮獲市級,縣區級中考單科質量一、二等獎,所帶班級先后被授予“校優秀班級”、“區優秀班級”的光榮稱號。2007撰寫的論文《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數學》被評為省級二等獎,2008 年撰寫的論文《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被評為省級三等獎, 2009撰寫的論文《淺談在農村中學生數學教學中滲透新課程理念》被評為省級二等獎。所主持的市級課題《農村初中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對策》于2012年結題并被評為二等獎,所主持的市級課題《“531”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于2016年立項。多次榮獲縣區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和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10年榮獲首屆右江區師德標兵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