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虹 張春紅 張娜 王振旺 王佳
【摘要】通過對本校藥用植物學及生藥學整合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分析,探索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輔助教學的新模式,通過建立理論和實踐課堂兩大模塊,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使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知識融會貫通,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 生藥學 微信公眾平臺 教學改革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explore a new model of assisted teaching with WeChat public platform by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for 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harmacognosy in our school.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modul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and digest 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harmacognosy and can raise their interest and ability of independent study.
【Keywords】Pharmaceutical botany; Pharmacognosy; WeChat public platform; The 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227-02
藥用植物學、生藥學作為藥學專業的基礎課,兩者密不可分,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本教學團隊整合藥用植物與生藥學,實現了從藥用植物的種植、管理、基源識別、采收、晾曬、加工、炮制、到生藥性狀鑒定、顯微鑒定、質量控制、含量測定等方面入手,帶動藥劑學等下游學科,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植物器官形態,藥用植物科屬形態特征,掌握常見生藥的來源、性狀、有效成分、藥理活性以及臨床應用等方面的知識,為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提高課上教學效果,延伸課下教學,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知識?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及分析、運用能力?這些都為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手機微信已成為人際交流的主要媒介,當前,眾多學習資源已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傳播,本教學組將微信服務運用到專業課教學,創建線上線下實體網絡教學模式,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建立學習互動交流平臺,提高教學質量。
1.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知識傳遞”為主的講授方式,缺乏學生思考、討論、評價等教學互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即使充分利用多媒體圖片、視頻等形式,增加學生學習興趣,但由于信息量大,教學任務重,學生難以找到學習重點和難點,無法抓住課上知識主線,課后記憶模糊,知識掌握不清晰。同時,這種“傳授式”學習方式,使自主學習資源不能高效利用,學生缺乏尋求課外學習資源的主動性,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獨立學習能力和知識主動構建能力的發展[2]。此外,由于學時限制,延伸課堂不能有效進行,盡管我教研組在經課程整合的改革中,減少理論學時,大大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但仍不能滿足課程的需要,而且實踐課后的知識鞏固及學習效果難以監督反饋。而利用微信平臺對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理論和實踐教學進行改革,能夠彌補對上述傳統教學不足,增加師生間有效的溝通互動,使學生能夠真正牢固、全面的掌握和運用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培養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
2.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在藥用植物和生藥學整合教學中的作用
①多樣化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興趣。
微信可以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采用圖片、視頻的方式講解,使復雜難澀的知識點簡單化、形象化,便于理解。也可將需實際操作部分進行錄制微視頻,根據教學內容轉化情節故事以動畫展示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 ②增加教學互動,實現教學反思。
微信作為交流工具促使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課后及時反饋溝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進行實際案例引導,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可對知識進行測試,教學反思等。
③整合教學資源,進行傳播、共享。
將網絡上及教師授課多媒體等大量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共享,學生可以隨時進行自主學習及知識鞏固。其他教師及學生也可學習觀看,并傳播給其他需輔修本專業課的同學,極大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并有利于教師之間進行教學方法與經驗的溝通交流[3]。
④實現課堂延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微信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課堂上、課堂下的教學,學生根據學習網上優質資源、查閱文獻、實踐活動等,擴展學生專業知識視野,轉變“被動學”至“主動學”。
3.基于微信賬號的教學設計應用
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建立“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公眾號,主要分兩大模塊—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其中理論課堂主要包括:課前預習、課程重點難點解析、課后復習、留言答疑部分。實踐課堂包括:室內課程(主要針對傳統顯微、理化等需在實驗室進行的實驗等)、野外實習(主要針對校園植物及周邊地區植物調查),其中實踐課的室內課程功能設置同理論課,并上傳實驗操作步驟、實物標本展示等。野外實習部分需構建校園植物及周邊植物查詢系統。具體如下:
3.1理論課堂應用
課前預習教師每次課前除了向學生推送教學目的、大綱之外,應當進行課前導入設計,聯系實際案例、報道、當前社會問題等,引發學生求知欲及思考,在授課中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利用本節內容進行解決,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每章節結束后,推送教學重點、難點,注重對比、歸納總結,并提問相關重點內容,讓學生參與討論,提問,可通過一對多、一對一方式進行答疑。定期通過微信安排作業,實施效果考核和評價。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和反饋功能,使師生在課外進行交流互動,以此來掌握班級整體的學習狀態,評價學習效果,還可以發起投票,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式[4]。
3.2實踐課堂應用
藥用植物器官顯微特征、標本制作、生藥性狀鑒定、粉末顯微鑒定、理化鑒定等室內實踐教學課堂,微信平臺設置方法與理論課相同。校園及周邊植物及校園道地藥材基地植物調查,是本教學團隊課程改革的重點,它能夠與理論內容有機結合起來[5],這部分內容盡管占有大比例學時,但由于植物繁多,任務重,學生記憶效果并不好,而利用微信平臺收集、保存、管理藥用植物和生藥信息,構建查詢系統,能讓學生課后隨時、隨地查詢,并能夠為其他醫藥專業學生提供學習輔助平臺。該系統建立主要由學生參與,在見習前,教師需詳細介紹校園內的藥用植物資源情況,學生組成小組按科屬確定選題,之后根據在春、夏,秋不同季節采集圖片、視頻,記錄植物器官形態,了解植物生長發育階段與環境,藥用部位、總結歸納所要收集的科屬特征,并貫穿生藥學知識,結合課堂理論知識及查詢文獻,擴充生藥采收、加工、性狀鑒別、功效、有效成分、藥理作用以及臨床應用等方面知識。使學生將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還可將此項內容列為考核體系。該項目不僅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相互合作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和激情。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發展以微信公眾號為輔助的教學的方式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該教學方式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并與其相輔相成,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高效的利用了教學資源和學生的課余時間,督促學生學習,成為提高藥用植物學和生藥學整合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董永和,楊玉梅,劉全禮,等.整合藥用植物學實驗與生藥學實驗以實現獨立教學[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04):113-114.
[2]周桂桐,張志國.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創新與設計實務[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
[3]楊美霞,宋芳,岳淑芬,等.微信公眾平臺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03):10-12.
[4]張莉,孫劍.基于微信公眾號的高校課程教學改革——以“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為例[J].電子測試,2017(10):84-85+92.
[5]張春紅,王振旺,胡玉麗,等.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02):100-101.
作者簡介:
常虹,女,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藥用植物及生藥學教學及中蒙藥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