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華 董立喬 許家忠 尤波
摘 要: “互聯網 +”是當前高校科技創新教育改革與實踐中的熱點。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個高校致力于將互聯網技術與校園文化、校園服務以及校園管理融于一體。在高校科技創新建設中,“互聯網+”涉及到了科技建設中的各個領域,主要體現在“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改革。“互聯網+”不是將已存在的教育網絡化,而是將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教學、課外科技活動等教學環節結合到互聯網技術上,做到相互支撐、共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創新實踐; 科技建設
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對高等院校的重視,高等教育規模、師資力量的持續加強,不僅教學質量有大幅度的提高,教學環境也變得更適合學生全方位發展,如今的信息化社會,信息的傳播和流通不僅在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在科技教育創新改革中等高校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二五”規劃將云計算、網絡通信、物聯網推進智慧校園的建設中。2015年3月,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要制定“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將傳統的行業與互聯網結合,利用互聯網新興的云計算等網絡平臺建立新興產業,創造新的技術以及經濟生態圈,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教育的推動。這一行動計劃體現了以人為本、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互聯網+”基本思想,而這一基本思想在各個高校科技創新改革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僅展現了更廣闊的平臺,還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為科技改革創新指明了發展的方向。“互聯網+”背景下的校園科技創新建設不是在教育的基礎上添加網絡,而是在科技教育創新中結合網絡,通過利用互聯網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實時地資源共享,使網絡更好的服務科技教育。這種變革思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構建數字時代的新型校園科技教育生態體系。
一、“互聯網+”在校園科技創新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校園科技創新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互聯網+”的帶動下,校園科技創新的內容也有了一個新的發展,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不僅局限在對人才知識技能上的培養,而且注重對于人才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互聯網+”帶動發展下的校園科技創新,具有以下優點:
第一,信息傳播實時迅速,以網絡作為傳播的介質,具有效率高、實時性好、便捷等優點,信息傳播方式如校報,橫幅等需要經過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制作過程,不僅時間比較漫長、工作量大,同時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對于互聯網來說,信息傳播就可以避免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微信、QQ、微博等主流網絡平臺,將想要發布的圖片、文字甚至音頻、視頻等進行一定的編輯、排版后直接發布,可以對最新信息熱點等作出最迅速便捷的反應,為校園文化建設中信息傳播的高效提供了保障。
第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由校報,橫幅等傳播平臺傳播的信息由于篇幅和格式有限,帶給學生的信息量也有限。“互聯網+”的推廣為校園科技創新帶來了新的生命力,提供了更為寬廣、形式更為多樣的信息平臺,對校園科技創新中的熱門話題、創新亮點以及信息重點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的內容進行了宣傳,學校通過建立一個微信公眾平臺,將科技創新的信息發布在公眾平臺上,廣大師生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進行關注傳閱,這種更為全面系統的方式,為校園營造了一個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更加促進學生們培養創新的精神。
第三,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就是學生們的參與過程以及互動的程度。為了引起更多學生的關注,在互聯網平臺上衍生出了更多生動有趣的科技信息推廣方式,通過留言隨機抽獎的方式鼓勵學生們更多的互動,同時根據學生的反饋留言對傳播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為學生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學習平臺。
二、“互聯網+”在大學校園科技創新建設中的實際應用
在互聯網的推廣下,各個高校應該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把互聯網與課堂結合,允許并鼓勵學生將網絡帶進課堂,并將網絡融合到課程中,通過網絡查找和課堂相關的知識,思考并提出問題,最后進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多學多思多創新的思維能力,同時老師也可以利用便捷的網絡技術,利用網絡工具將授課視頻以及相關資料上傳至網絡,方便學生在課余時間對課程進行預習和復習,同時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實現對課堂的管理,例如通過微信平臺查看學生參與課程的情況、在平臺上布置課后作業以及上傳一些科技創新的小實驗,將實際生活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們在思考問題、親自研究問題、總結失敗教訓等些過程中,逐漸調動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主動探索以及相互探討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 一) “互聯網+”與科技建設的創新實踐
為了鼓勵學生響應學校的號召,積極主動地思考、動手實踐、進行科技創新,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科技創新的小型比賽,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任意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實用的題材,結合學過的知識以及“互聯網+”進行創新實踐,最后通過全體學生投票選出最具有創新性的一組,對其進行適當的獎勵。
其中一組學生根據學過的STM32單片機為主控芯片,設計了一種對寵物窩進行遠程監控的系統,就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查看寵物窩實時溫濕度數值并進行相應的調節,使寵物擁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可以觀察寵物是否在窩,之后下發來自云端的控制命令,通過網絡平臺控制電機驅動可調速電機的正轉與反轉,實現對寵物窩的排風、抽氣從而控制溫度和濕度。如果系統硬件部分與手機在同一局域網絡下工作,那么網絡平臺可以和系統的硬件部分進行直接交互,直接傳遞信息,不需要通過機智云。智能寵物屋系統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硬件部分由小組成員查閱資料、討論、詢問老師后合作完成,為了可以實時觀察家里寵物的動態,小組成員提出將硬件結合互聯網,通過手機app或者微信的方式來查看,由于近幾年微信的廣泛使用,學生一致決定選擇微信作為觀察的網絡平臺,其設計界面如圖2所示。
( 二) 科技建設創新實踐的效果
通過以上創新實踐教學,學生都有了很多收獲。通過找選題、確定選題、具體實施、遇到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解決問題到最后成功得到結果。不僅鍛煉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以及實踐性,也鍛煉了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的協作性。在整個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加深了理解,更是把掌握的知識與創新思維靈活地運用了起來。在創新方面,教師只須把握大體節奏,引導學生明確創新的目標和方向,學生們的創新點不需要太高深、太跟隨潮流,只要是學生們自己想出來的而不是照搬照抄,就值得鼓勵,鼓勵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創新點去研究、去實踐,培養學生全方面發展。
三、結語
在“互聯網+”這一潮流的推動下,各個高校科技創新改革更應加強網絡信息技術與科技創新的配合程度,將互聯網思維與技術充分深入到校園科技創新改革的每一個層面上,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接受、理解并應用科技創新改革的走向,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運用創新精神。而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比傳統模式更具有優勢,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進行分析。在實際的改革發展中,校高層必須要結合高校的教育背景,結合當前社會形勢要求,指定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的發展方向,并提出改革措施,徹底實現將科技信息與技術融合在一起。“互聯網+”校園,是迎接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改變方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隔閡,在滿足信息化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對校園科技創新建設的長久發展也具有很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敬民,陳志翔. 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校園架構研究[J]. 閩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1).
[2] 嚴劍煒.數字化校園建設研究[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9(2).
[3] 邸燕茹. 大學文化建設的目標與重點任務[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 (3).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