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慶
摘 要:新課改以來,學校推行素質教育,強調學校教學的目的在于立德樹人的同時培養(yǎng)具有扎實知識基礎和綜合實踐能力的人才,其中的立德就是加強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德育教育目標是在情感、認知、行為、意志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學校培養(yǎng)品德高尚、具備專業(yè)技能具有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本文探析了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并具體從愛國教育、誠信教育、友善教育等幾方面探討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模式。為了學生在將來參與激烈的社會競爭時,能夠憑借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煉的專業(yè)技能,迎接挑戰(zhàn)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品德;社會課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
引言
小學生想法并不特別成熟,需要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通過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民族自信心,使學生能夠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能夠積極追求美好的事物。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小學生在思想上不成熟,可能遇到一點挫折會產生困惑退縮情緒,會在情感上表現出來。如果老師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讓學生積累負面情緒會導致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并對生活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和理解,可以改善學生不良的情緒控制,愉悅學生的身心,讓學生通過閱讀放松內心的緊張和焦慮,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和生活中放松自己,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高尚的品德和頑強的意志力。
1愛國主義教育
高尚的愛國主義是公民的最低道德標準,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脊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小學教師道德和社會牢牢把握愛國主義的主題,國家的興衰,每一個人的責任,以便學生深入理解和明白。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美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承擔為祖國服務的責任,努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教學效果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當解釋的內容課“祖國有多大”,讓學生感受到地域遼闊,美麗的風景,豐富我國領土,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心里萌發(fā)非常強烈的愛國精神,并培養(yǎng)他們。學生的民族精神的升華教學內容將促進學生建立服務于國家的愿望,和愛國熱情轉化為愛國行動,最終學生將被培養(yǎng)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誠信教育
中國是禮儀之邦,歷來重視誠信教育。在古代,有著名的名言贊揚誠信。這些名言深深地贊揚了中華民族誠實信用的重要性。它影響學生誠信意識的提高。小學思想社會教師以各種形式的生活為契機,結合誠信教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誠信教育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以提高學生的誠信素養(yǎng)。例如,當學生學習課程的內容“社會呼吁誠信”,我們可以從教學實例介紹各種生活事件周圍的學生,以便學生能感受到來自生活誠信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進步,幫助形式誠信教育。因此,誠信教育應放在道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首位。誠信教育應融入課堂教學管理之中。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肩負起誠信教育的責任。
3友善教育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營造互助團結友好的社會氛圍,已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標志。教育界廣大教育者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高度重視友好教育,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配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小學道德和社會課堂教學,教師結合教學道德和社會現實,制定具體措施和方法,浸潤的友好的教育,敦促學生真正實現和對人類的善良,同樣,以友好的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在講解“學會和諧生活”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應該把學生周圍的例子結合起來,讓學生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科知識的難題。在生活中,教師應該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團結、友好、樂于助人,真正幫助生活有困難的學生實現這一目標。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沉浸在友好的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形成了無私奉獻的良好品格。
4教師道德模范作用
作為道德和社會課程的教師,他們應該以身作則,糾正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充分發(fā)揮榜樣的作用。首先,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規(guī)范交流語言,并以尊重、民主的方式有效地與學生交流。與此同時,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應該善待學生以及他人和事物,利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學生可以留下什么。并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引導學生,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實踐,通過個人經驗和實踐,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
5結語
總之,小學德育與社會科學是一門與德育密切相關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上述方法挖掘學科知識的核心概念,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積極推動其融入課堂教學。學生特點和心理特征,方法和手段的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把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引入觸摸生活的例子,從淺到深的解釋道德品質和社會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劉永春.優(yōu)化教學策略,構建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6
[2]鄒巍.論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17
[3]沙健羽.品德與社會課多樣化情境創(chuàng)設[J].江西教育,2017(33):34.
[4]劉文會.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4.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區(qū)統(tǒng)景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