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銀婉
摘要:常規化的數學能力挖掘,更加關注學生的邏輯思維、創新意識等,主要結合學生的運算水平衡量學生的數學素養,雖然數學的洞察能力、數字的敏銳感知能力均是數學培育的要素,但只有建立在良好的讀寫基礎上,學生才能夠循序的攀登高峰,讀寫能力普遍歸攏于文科的知識講解中,數學教育對于學生的讀寫認知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使得學生讀題能力欠缺,一系列的問題分析、思考都受到桎梏,同時在書寫中,潦草的填寫步驟流程,書寫中的錯誤頻出,學生的數學求知心態不平穩,新時期教師應在數學的基礎互動環節中,填充讀寫能力的培養計劃,使得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數學的讀寫意識,以點帶面促進數學的全面素質強化。
關鍵詞:小學生;讀與寫;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4-0159-02
引言
讀寫是學習的基礎環節,讀寫中通過文本的信息傳閱,獲取相關的資源條件,而后經過大腦的系統性分析,摸索到數學的規律,探究數學的內涵。讀寫的過程是數學有關內容重復回顧的過程,良好的讀寫習慣,可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求知熱情,使得學生積極的面對數學的問題,通過讀寫后的信息互換,整合數學的知識點,在互動問答中,消除學生的數學困惑,引導學生走出數學的認知誤區,消弭對數學的畏難情緒,以讀寫為基礎讓學生自主的翻閱數學的教材,查閱相關的資料,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
1.讓學生會讀數學課本
1.1 以疑問導讀。
數學的教材從概念到公式到典型的例題,有一個系統的介紹流程,學生通常逐步的閱讀中,還沒有領會概念的內涵,就急不可耐的去背誦公式,機械化的學習狀態下,讀缺乏科學性,教師可將數學的信息精煉的提取數來,構建數學的思維導圖、知識模型,或者將數學的有關信息以多媒體課件的模式傳輸給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借助動態情境的導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多彩,并闡述自己的意見,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可在導讀中設計問題,讓學生借助問題的牽引探尋數學的奇妙。例如:教學人教版“角的度量”時,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出兩個不同的角,鼓勵學生猜測:“角1和角2比,哪個大?大多少?”將一個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對應的角就是1度角,將1度角用藍色顯示并出來,讓學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啟發學生觀察量角器上的“中心點、0刻度線、內圈讀數、外圈讀數、90°刻度線”,并聯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內容,分析這些標志的作用,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展開數學的猜測,在課堂上去驗證這些猜想,也就引發了課堂的互動與辯論,借助讀分析問題,將自己存有的疑惑在教材的相關區域記錄下來,更好的為課堂的互動做好鋪陳。
1.2 以動手帶讀。
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被動的狀態中脫離出來,走上主動的求知舞臺,不僅書寫記憶相關的文字信息,同時還繪制趣味而實用的圖形,以見解的圖案列舉數學的條件,直觀的呈現出數學的問題,動手操作中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也就自然的讀懂數學的疑問。
1.3 交流促進。
合作是數學互動中常用的形式,通過交流分析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緒,并在思維的碰撞中感知數學的真理。例如: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時,讓學生回顧有沒有購買家用電器的經歷,并現場展開情境模擬,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與消費者,學生在“貨比三家”后,將所有的報價寫出來進行對比,以豎排填寫對比的形式直觀的挑選出性價比最高的電器,期間學生自然的提出了萬以內的大數,并通過合作交流,分析出最合適的價格,給予了學生多重的體驗。
2.讓學生會讀題目
學生在出現數學的計算錯誤時,有時候是因為讀題的粗心大意,而學生有時候無法化解數學的難點,也是因為讀題中反復閱讀但難以理解,最終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可鼓勵學生將一個題目中的重點信息標畫出來,保障不漏字、不聯想式亂添加內容,在默讀中理解題意,并將自己始終有疑惑的內容標注出來,互相問詢消除讀題的困惑。明確奇數、質數、分數、小數、方程、負數,表示數學運算和運算結果的乘、因數、除、和、差、積、商以及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幾何、直、平、角、形在內的數學術語含義,了解各個術語之間存在的關系,例如:典型的計算題中:“我們班一共有5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多10人,那么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學生在讀題中分析出關鍵詞“一共、比、多”然后將提供的案例數據列在算草紙上,能夠邏輯化的去分析問題,快速的獲取重點信息,而獲得問題的解決辦法。
3.創建讀寫的空間
3.1 善用語言藝術。
讀寫是一個枯燥的過程,數學的讀寫就更是在繁復的計算問題下變得晦澀,教師應講究讀寫的教學藝術,營造出輕松的讀寫空間,比如懸念性的讀寫誘導,通過一個生活疑問,讓學生產生自主閱讀的欲望,學習“時、分、秒”時,教師提出一個疑問:“我們還有多長時間下課呢?”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又問:“你們剛剛想這個問題用了多長時間?”以一種輕松幽默的形式誘導學生轉動大腦,這時候學生無法回答都會很自然的去翻閱數學的教材,學生自主的展開數學的探究,以讀促寫水到渠成。
3.2 創設讀寫思維場景。
學生的讀寫意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讀寫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然的走進數學的情境空間中,誘導學生將讀到的信息經過大腦的運轉,整理成心理的認知,準備數學的錯題本,寫出有關的錯誤點,在日常的求知過程中,將讀寫看做是常態,而不是教師安排的任務,學生可以自由的讀寫,也可以將讀寫的內容與他人互相分享,在思維的碰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觸動數學的感悟。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讀寫是基本功,也是數學思考的必要途徑,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讀寫習慣,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數學,自主的進行數學的思考分辨,形成數學的實踐意識。
參考文獻:
[1] 鐘桂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4):199-199.
[2] 彭欽,陳麗云.簡析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3):205-205.
[3] 潘敏.充分發揮自主潛能 有效提升閱讀能力淺談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8):192-192.
[4] 付輝堂.數學閱讀教學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策略[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