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朱子家禮》是南宋時期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博采古今眾多家庭禮儀所著禮書,旨為將“禮”平民化、世俗化,從而能夠在民間得以推行。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國家都具有深遠影響的《家禮》,對于現代的家庭禮儀教育來說,毫無疑問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主要論述《家禮》一書中家庭禮儀教育觀念的現代價值。
關鍵詞:朱熹 家禮 禮儀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26-02
《家禮》只是朱熹眾多著作成果中的一部初稿,雖然在當代社會,投注在這本書上的目光并不多,但是在明清時期,因為它的實際意義太大,這本書也曾是家喻戶曉的。本文從《家禮》中包含的禮儀教育觀念出發,研究探討這些傳統思想對現代禮儀教育實施的借鑒作用。
一、朱熹《家禮》的概述
朱子在對《祭儀》進行考訂的基礎上撰寫了《家禮》這本書?!都叶Y》是朱熹在因母親去世而丁憂在家時編著的。清朝的王懋竑認為《家禮》是后人假借文公之名作的偽書,不是朱熹所作,引發了后世對《家禮》真偽的論辯。這是因為《家禮》本就是一本還未編撰成熟的書,還沒完稿的時候就被盜走,在后人為死去的朱熹舉辦喪禮的時候才又出現在人前。眾所周知,北宋建立之前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由于五代十國漫長的戰亂,家族傳承觀念受到戰亂沖擊已十分淡薄,至北宋中期,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朱熹認為當時還存在的禮經“皆已不宜于世”[1],雖然有很多人斟酌古今禮儀的變化,變更出一種與庶人百姓更為貼近的新的禮法,但都是“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于實而急于文”[1]。既然“有志好禮之士”[1]都不能列舉闡述出禮儀的精髓要點,那么貧窮的百姓有可能終身都不能觸及禮的邊緣,所以朱熹編寫了《家禮》一書,使“禮”接近庶民生活實際,能夠普及于社會?!都叶Y》也有了“庶人禮書”的名頭。
二、朱熹《家禮》中禮儀規范所蘊含的傳統禮儀教育觀念
(一)“養成”的觀念
朱熹把生活中會遇到的事,遇到這些事時該說的話,都詳盡地寫在了《家禮》這本書中,除了冠、昏、喪、祭人生大事的四大類禮儀,還有日?,嵥榈木蛹叶Y儀。本就是為了精簡古禮而作的書,還要記錄如此瑣碎的日常禮儀,其重要性一覽無遺?!都叶Y·序》提到“有家日用之常,禮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1],朱熹獨創“通禮”這一類禮儀,涉及的都是日常居家的禮儀儀節,并將其放在了篇首的位置,可見朱子對日常禮儀的重視?!巴ǘY”對日常行為活動的禮儀規范進行如此詳盡的敘述,目的是想要人們日常的一舉一動都符合禮儀規范,把禮儀教育貫穿于人們的舉手投足之間,進而養成人們的禮儀意識。這也等同于習慣的養成一樣,當禮儀成為人們說話做事的習慣,也就不會再被遺忘。而對這些禮儀的提煉、刪減、融合,將禮儀掰碎了揉進日常行為中,也是為了便于普通百姓學習禮儀,在底層民眾中間施行禮儀。去掉一些繁文縟節,使禮儀更貼近生活實際,更讓人能夠接受,并一直堅持依照這些禮儀規范去做,在日常生活中讓禮儀慢慢地成為習慣,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敬”的觀念
禮,起源于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敬畏,《辭海》將“禮”的本意解釋為“敬神”。在《家禮》中,“敬”的思想也貫穿于整部書的始終。首先,在《家禮·序》中朱熹就寫下了“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1]這樣的話,告訴了讀者《家禮》的中心思想就是“愛敬”,“愛敬”就是整本書通篇所有禮儀規范背后的實質。
其次,作為在五大類禮儀中都出現過的重要角色——“祠堂”,它也是“敬”的一種物質化的呈現。朱熹的批注明確地解釋了他把“祠堂”這一部分內容放在篇首的用意,并揭示了報本反始之“誠心”,尊祖敬宗之“敬意”才是禮之根本:“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1]。朱熹在冠、昏、喪、祭這四大禮儀儀式流程中,都會在特定的時間里用到“祠堂”,并對人們在“祠堂”里的舉動都制定了嚴格的規則。“祠堂”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朱熹對人們在“祠堂”里活動的種種規則制度的闡述,將人們對祖先的敬畏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渲染了強烈的“敬”的氛圍。
三、朱熹《家禮》對現代禮儀教育的價值與啟示
(一)《家禮》對現代禮儀教育的價值
儒家思想傳統家庭禮儀教育尊崇的是“修身齊家”?!都叶Y》就可以代表這一思想,書中的種種禮儀規范,都是在塑造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美好家風。華夏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愛敬之風,就是家庭禮儀教育的精神饋贈。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的穩定和諧與國家的穩定和諧相輔相成,正是家禮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吸取傳統家庭禮儀教育正面的經驗,有利于建立更完善的現代禮儀教育事業體系,更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禮儀素養。
(二)《家禮》對現代禮儀教育的啟示(下轉第25頁)
(上接第26頁)
1.使禮儀教育行之有據
朱熹撰寫的《家禮》,是在司馬光寫的《司馬氏書儀》的基礎上刪減改良而來,是貼近朱熹所生活的時代的,既符合傳統,又可行、可用的禮。《家禮》一出世,就廣為流傳,成為當時社會婚喪嫁娶、舉止行為的依據?!都叶Y》的各類禮儀規范極為詳細,但凡列舉堂屋器服的制度,出入進退的禮節,周旋升降的儀節,還有不同人際關系之間的稱呼,文書往來的程序形式等都有具體的規范?!岸Y”之所以為“禮”,是從日常平凡的一舉一動、一節一儀中體現出來的,只有在一系列具體禮儀規范的約束和引導下,禮儀教育才能真正的行之有據。
2.禮儀教育要融入情感
“凡禮有本有文”[1],“本”是指禮的本質、內在精神,“文”是指禮的外在表現形式。朱熹認為“禮”的本質是教人“愛敬”,而冠昏喪祭的各種禮儀章法是“禮”的表現形式。古人談論禮時,非常重視禮的內在價值,因此禮儀教育應該在強調“文”的同時更加注重“本”,也就是在禮儀教育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禮本是適應人生情感的需要而設立的,也會隨著世間人情的變化而變化,司馬遷覺得應該“緣人情而制禮”,朱子也說“先王制禮,本緣人情吉兇之際,其變有漸”?!都叶Y》一書,也充滿了對于世間人情的體貼和兼顧。
3.禮儀教育要從小抓起
《家禮》對于禮儀的養成教育觀念可以證實就個人的成長經歷而言,禮儀教育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
幼兒時期是智力早期開發的重要階段,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的最佳時期,更是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的最佳養成時期。在日本和韓國,禮儀教育從小開始,已經形成了濃厚的社會風氣。這些國家的小朋友,在幼兒園的時候不像在中國,學習認字、算術甚至英語,課余時間還要學習音樂舞蹈等特長,他們學習的是一些基本的禮儀規范:對人微笑的禮貌、如何鞠躬、耐心傾聽日韓在禮儀教育上的成果證明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值得在中國的禮儀教育中借鑒,讓中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禮儀,把禮儀刻進骨子里去。
四、結語
《家禮》一書只是中國幾千年傳統禮儀文化的一角,本文從《家禮》出發,只不過是想要證明傳統禮儀并不全是糟粕,它的精華對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都叶Y》是朱熹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而寫,朱熹可以根據當時社會的現狀改良古禮,現代人也就可以將傳統禮儀作出適當的改動,使其可以適應現代的禮儀教育。而現代的禮儀教育也可以借鑒古禮,使禮儀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本文提出的建議簡單來說就是將禮儀規范更加詳細化,使人們的行為舉止能夠有據可依,并且將細化的禮儀規范運用到生活的點滴,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要在人成長階段的幼年時期就開始進行禮儀教育,養成知禮守禮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朱熹.朱子全書·家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57-958.
[2]王美華.家禮與國禮之間:《朱子家禮》的時代意義探析[J].史學集刊,2015(1):19-2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