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慶
摘要:初中是學生思想品德養成的重要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初中學生個人素質的養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它是確保教育人才培養維護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對這門課程予以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社會發展;作用
引言:
近些年來青少年犯罪比率呈現出上升的態勢。由于受到環境等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觀念,我們需要加強對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將實際的課堂教育與社會發展環境結合,從而使這門課程能夠發揮出其真正的作用。
一、課程對學生意識引導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追求快節奏的生活,期望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成就和成績。殊不知在這種意識推動下造成了很多人的盲從和空虛,甚至丟失了重要的道德和底線。初中學生處于教育的轉折階段,傳統的素質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們過分注重成績的好壞而忽視了身心的發展。在這種成績為天的大環境下,學生們成了應付考試的機器。丟失了自己的真性情,甚至在道德上也出現了缺陷,以至于在外因刺激下觸碰了法律的底線,進而遏制了學生們社會屬性的發展。
初中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就是為了扭轉這一狀況。教學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將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而幫助學生能夠從學習中學會生活,在未來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言行的優劣,我們結合了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分析自己的言行與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而讓學生們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和具有的權利[1]。教學的主體方向主要是以培養他們的個性思想、正確的社會意識、自身價值和社會責任感為主,進而建立他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底線,幫助他們能夠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待社會,體驗人生。
二、課程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初中學生是教育教學的關鍵也是社會發展的希望,所以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將會直接影響社會人才的發展品質。開設這門課程并不是為了讓學生簡單地了解課本中枯燥的知識,也不是為了讓他們應付考試取得傲人的成績。而是為了幫助他們在掌握基本道德和法治的基礎上,可以將這些基礎知識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進而發展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因為我們始終堅信,社會的主要構成是人,而國家的發展更離不開人,國家要騰飛就離不開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二)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這門課程不僅僅是一堂素質教育課,它所涵蓋的內容和領域非常多。除了闡述基本的倫理道德,讓學生能夠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外,還在于主動幫助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名有道德的未來社會人才。我國在2004年提出的關于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對未成年思想培養的重要性。課程涉及了心理內容,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課程還涉及了基礎法律法規常識、國情、國策等,讓學生們更加明確我國的法律法規內容以及它們所具有的效力,進而培養他們嚴于律己、遵紀守法的意識。只有做好思想和法治教育,才能夠培養出更具法律觀念和意識的高素質公民。
(三)帶動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
十年樹人,百年樹木,教育是發展的大計[2]。而《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就是教育人的基礎課程,它所注重的教育內容并不是基礎知識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培養學生基礎文化內容的同時能夠讓學生具備更加高尚的素質品德和法律意識。因此,這門課程很重要,因為它是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保障,是為國家輸送合格公民的渠道。國家安寧,社會和諧才能國富民強,而每一個自然人又是構成社會的主要核心,所以人的素質品德將會直接影響國家的發展。初中階段的素質教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為接受教育的學生一部分會直接輸送進社會,而另一部分則會進入到更高階段的教育環境成為具備高素質水平的人才。所以初中階段的教育無論是知識教育還是素質、品質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道德與品質》這門課程就是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品質,幫助他們成為具有理想和道德的新青年,使他們在具有基本文化水平的條件下能夠遵循社會紀律成為社會各個階段的優秀人才,進而帶動社會能夠快速、穩定、健康地發展。
三、結束語
初中教學課程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素質水平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也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意識觀念的階段。通過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教育方式,使他們能夠明確地了解成為一名社會優秀人才必須要具備的素質和品德,進而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的生活中為社會發展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韓杰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的探究[J].中華少年,2018(06):105.
[2]穆鈺.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