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豪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逐漸以現代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為依據,注重啟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初中科學學科實踐性較強,新課改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為切入點,實施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在實踐中充實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實用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欲望,著重探討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新背景下;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
初中科學不同于其他的語文、數學學科,它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實踐后懂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將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由此可見,初中學科教學內容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背景來構建教學環境,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生活,感受科學的實用性。讓學生真正明白“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這句話的含義。陶行知先生也曾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此,筆者談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實踐經驗。
一、創設生活化體驗模式開展課堂教學
在日常生活中,科學知識隨處可見,因此,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開展初中科學學科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情景再現。讓學生將陌生的科學知識點與熟悉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使其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尤其是在學習一些較為抽象的科學知識時,這一方法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例如,在學習浮力這一科學知識時,首先需要學生能夠對浮力的概念理解透徹。有的學生在此之前,或許對這一知識略有了解,知道物體之所以能夠飄浮在水上是浮力在起作用。并且,許多同學在將手掌放在水中會感覺到有一種向上的推力。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這些生活體驗進行充分的利用,在進行浮力概念的教學之前讓學生首先對如何驗證浮力的存在進行思考。可以通過將物體放置于水中的重量與未放置于水中的重量對比,來進行浮力存在與否的驗證。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一個生活中的常見物體進行試驗。首先,將該物體在正常重力環境下進行稱重。接著,將該物體放入水中,并記錄其重量的變化情況。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從較為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通過親身體驗、親自動手的方式,將遙不可及的科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科的探索興趣。
二、運用學生已知的生活經驗,促使學生構建新知識結構
教學中,引導學生構建新知識結構,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建構主義理論中,他們將“通過學生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看成是教學的“靈魂”。作為教師應運用學科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來運用學生已知的生活經驗,推動學生自主構建新知識體系。即: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將科學問題有意識地滲透到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通過已經具備的生活經驗來實施創新探究,豐富自我的生活經驗,這樣一來,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就相對比較容易了。
如:在學習“摩擦力”一課時,筆者以自行車為教學磨具,讓學生以自行車為中心,提出幾個與摩擦相關的問題,并進行分析、講述。學生紛紛議論起來,教師趁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派出一名小組成員作為代表來提出問題并解釋。整個課堂洋溢著活躍的氣息,學生都很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去,最后,每個組的成員都表達了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可以總結為這幾方面:(1)輪胎、腳踏板、車把套和剎車塊處都有花紋,并且使用摩擦大的材料,可增大摩擦力;(2)車軸處都有滾珠,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來減小摩擦。車軸處經常上一些潤滑油,以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從而減小摩擦力;(3)剎車時,用力捏緊車閘,以增大剎車塊與車圈之間的壓力,從而增大摩擦力……這樣,運用學生掌握的知識經驗,來讓學生自主分析、探究,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構建新知結構。
三、教學內容回歸生活,延伸、拓展科學知識范疇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科學教學內容中,增加了許多初中生感興趣的板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親近自然、回歸生活,在真實的生活中掌握科學知識和內容,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樂趣,而且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材、課堂的局限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教學的終極目標在于讓課堂變的生活化,進而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且運用生活,實現教學內容的回歸生活。因此,作為科學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生活化,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小課堂,大生活”的教育理念,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逐漸向四周擴散,將科學知識有意識地滲透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化道路的探究,讓科學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大科學知識”的環境中強化知識能力,鍛煉其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感情,增強他們對學科、對生活的認知和了解,深化科學教學。
總而言之,在初中科學學科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一方面,能夠很好的體現其學科特點。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人翁精神。因此,授課教師應當從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生活化教學例子、借助生活化課后作業等方式來開展生活化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充分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加深對科學理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姚益陽,張雪庚.重新認識新課程背景下的科學探究活動[J].教育科研論壇,200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