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競
摘 要: 從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看,主要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專業設置偏電子、網絡,學科發展不均衡,人才培養缺乏深度等現象。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校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此,本文針對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有效地促進高校人才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
關鍵詞: 高校 應用型人才 培養策略
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家的各項綜合實力穩步提升,這一切都和教育對國家公民提供的知識教育和素質提升有著重要的關系,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我國的高校已經從精英化教育演變成大眾化教育,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任務從最初的培養科學人才演變成培養社會各行各業所需的專業人才,從研究型到應用型的轉變正是目前面臨的主要改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速度,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面世,標志著中國工業水平的飛速提升,而在我國的經濟領域逐漸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行業、新領域。中國經濟及技術的發展,帶來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口。目前一些企業缺乏應用型人才從事專項技術工作,因此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主要任務之一。高校在國家的社會、經濟、科學、政治和文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我國各行各業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要人才輸送基地。但是在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中,如何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目前學界比較廣泛關注的問題。通過研究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可以對目前高校應用型人才研究方面的理論進行補充,拓寬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方向,同時直接應用到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2.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
2.1人才培養側重理論培養,應用研究不足。
我國的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斷擴招中,高等院校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同時高校學生數量呈爆炸式增長。200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僅有537萬人,而在10年后的2018年,我國高校的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人,創下歷史的新高,這為我國的就業帶來了壓力。
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難,是一個近年來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原因之一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速度太快,導致一些行業和領域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另一個原因是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的理論學習大過實踐學習,難以快速勝任一些工作。由于高校的快速擴張,學生人數激增,老師的教學壓力較大,在教學中精力有限,只能更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將實踐課程放在次要的地位。
2.2人才培養側重電子網絡發展,學科發展不均衡。
對2018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按照行業排名順序,高校就業人數前十行業分別為:醫藥類專業、機械類專業、建筑類專業、外語類專業、金融類專業、信息技術類專業、藝術類專業、農業類專業、法學類專業、師范類專業。
可以看到目前高校畢業生比較容易就業的專業有醫藥類、機械類、建筑類、金融類及信息技術類等,這些專業通常需要經過長期復雜的實踐,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操作,才能將知識真正發揮作用。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較高,一方面是社會需求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專業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面非常完善。反觀一些比較難以就業的專業,尤其是物理、生物等理科專業,其依然注重理論的學習,而在應用方面并沒有太多的建樹;另一些比較難就業的專業,如管理學、經濟學等這類綜合學科,這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擇業方向較多,難以選擇與之適合的行業進行實踐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論學習階段。而高校與高校之間,由于各個大學對自身定位的不同,研究型大學主要為培養科研人才,因此培養的重點是科研而非應用,而地方綜合性大學及專科院校則對學生的實踐應用方面培養較多。因此,在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發展不平衡,各專業學科之間發展不平衡,學校之間發展也不平衡。
2.3人才培養缺乏深度,缺乏跨行業深耕。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是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的轉型,為經濟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而部分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層面則沒有跟上時代的要求。
首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宗旨應該是以應用為主,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方面應當緊密貼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人才市場的市場需求,以及注重和當地的經濟產業結構相掛鉤。而一些高校為了迎合所謂的市場需求和追求學校臉面,忽略學校情況和學生實際,生硬地擴大應用型人才的內涵,致力于在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上培養“復合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方面設置大量跨專業的學科課程和交叉專業課程,盲目地跟風其他綜合性大學,追求在專業設置方面做到“大而全”,美其名曰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型學生。
其次,高校在實際操作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學校單方面地設置過多的跨專業學科,學校的師資力量難以跟上,教師或缺乏扎實的理論功底,或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導致教學質量低下,難以保證教學的深度。另外,無論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還是復合型人才,高校都應該設置實訓班、案例庫等相關的實踐課程,而設立的跨專業學科越多,實踐課程則越多,但是對于部分高校來說,在這方面難以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最終導致人才培養缺乏深度。
3.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3.1理論與實踐結合,創新培養實踐模式。
高校人才培養,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在課程設置,就業為主。就業是高校學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將所學知識回報社會、創立事業的最重要途徑。以就業為導向安排課程,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專項能力,同時使學生適應競爭殘酷的就業市場。以新聞媒介專業為例,在課程設置上重點培養學生搜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
應用互聯網模式培養人才。學生的應用能力最終要到社會實踐中驗證和提高,但是時間的限制使高校學生不能完全投身社會實踐。互聯網可以擴寬學生實踐的空間,在時間上更加靈活。學校可以搭建安全高效的網絡平臺,由學校搶先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合適的實踐機會。
3.2發揮各個高校自身特色,順應社會需求。
高校在應用型人才方面要有所發展,就一定要充分發揮各個高校的特色,比如研究型高校,其培養學生主要用于科研事業,因此對于理論的掌握比較牢固,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而對于文史類院校,則應當積極推動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和其他學科相結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并進行傳播,這是一種實踐方式。
在高校中各個專業的發展不平衡,則應當順應社會需求,主動讓一些專業積極和社會交流合作,尋找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方法,在必要的情況下學會使用互聯網等工具。在當前互聯網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所掌握的知識文化有更多可以傳播的載體,要主動地順應社會的變化,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3.3把握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首先應該把握正確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戰略的理念,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多種渠道深入市場調研,了解市場的人才需求,不盲目跟風,講求因材施教,制定出靈活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高校應該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中的部分都是進入各大企業,所以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應當滿足企業的要求,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就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培養學生。
目前部分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模式就是在春招和秋招的時候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實際上這種短期而集中的工作經歷對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有限。學校可以改變和企業合作的方式,在大學四年中為學生提供兼職或寒暑假的工作機會,學生可以持續地提高應用能力。同樣可以將互聯網線上模式應用到和企業的合作中,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工作。
4.結語
地方高校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根據社會需求,以及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在保持自身特色專業外,強化其他專業,以此提升綜合技術水平。并且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應該以實踐輔助理論,應與企業合作,提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深度,接觸專業市場需求,增長專業見識,讓學生將所學應用到實踐中,讓其做到知其所以然,應用所以然。
參考文獻:
[1]肖漢明,劉揚情.獨立學院、民辦高校:培養特色應用型人才[J].求學,2018(29):62-67.
[2]徐國立.新建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路徑[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8(03):92-95.
[3]房棟.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體系創設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8(02):149-150.
[4]阮顯政.應用型高校加強實踐教學相關問題的思考[J].教育觀察,2018(01):95-96.
[5]呂暉,郭雪白,郭倉.對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8(0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