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
【摘要】根據浙江省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新課標,《算法與程序設計》作為高中信息技術學科學考選考的一個重要模塊。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改善教學過程,通過一學年的教學,運用導學案教學模式,組織班級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從科學分組、導學案設計、任務驅動、問題化教學、有效評價等方面入手進行實踐探究,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進一步培養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責任、信息分析能力等學科素養。
【關鍵詞】算法與程序設計 導學案 小組合作學習 高中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43-02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存在著自主積極學習性不強、基礎不平衡等普遍性問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概念理論)、學生聽(概念理論)” 為特點的教學模式很難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而且不利于培養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因此改變教學的課堂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教學模式成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的關鍵環節。導學案是近年來在學校應用較為成熟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經教師集體和個人共同備課、再由集體研討制定教學設計,依據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筆者在《算法與程序設計》這一課應用導學案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理念作前提
(一)培養意識為基礎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同伴之間的信息互動。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因此,要想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應首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首先從認知上了解并悅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二)問卷調查摸情況
在開始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前,我確立了以高三(3)班作為小組合作教學實踐探究班級,以調查表的形式了解了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以及合作學習的意愿,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信息技術學科學習的初始能力差別較大,且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了解了班級整體學情后,認真研究相關理論知識和大量課堂實踐結論,初步確立合適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案。
(三)多方聯動做準備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召集科代表、班干部有針對性的了解同學們的各類學習情況,再提前將《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的詳細教學設計安排與同學們進行溝通,良好的滲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及設計理念,做好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
二、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奠基礎
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是為了實現教學最優化,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從組員搭配、成員數量、工作分工等方面,將具有不同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協調能力的學生分到一組,每組的“優生”輔助老師答疑、指導、幫助其他組員,這樣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同時還有利于組間對比和競爭。
根據班級情況,高三(3)班共有35人,分成7個小組,以教室理論課為例,課前將教室課桌椅布置好,小組成員座位面對面,教學環境布置好后再分發導學案、課堂記錄紙、水彩筆等學習用品,為課堂教學提供合適的教學環境。
三、導學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為支撐
(一)任務驅動設計導學案促進小組合作學習
根據學生實際特點,我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了每部分教學內容的導學案,以任務驅動為主,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為輔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導學案中,提出了本課內容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學生思維導圖、教學流程圖等,共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練習三部分。
(二)問題化教學助推導學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更好的落實和提高導學案的功效,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問題化教學為導向,通過創設情境、善導問題,引導小組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努力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不斷的理論學習中,進一步精簡問題的設計,力求讓問題高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引導小組學生逐步思考推導形成知識結構,應用知識原理,提高教學質量。
(三)反饋監控調整導學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中,教師能不能有效控制學生的學習過程直接關系到小組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實時監控小組活動,可通過巡視、查看小組記錄或參與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導學案預設的活動內容和進行方式進行靈活的調整,要求學生按小組討論學習總結并及時反饋每一個教學環節過程和細節,給出初步解決方法。
四、有效評價小組合作學習供保障
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評價的目的不僅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激勵學生進步。我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采用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評價方式,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個人競爭轉向小組合作的組間競爭,由個人考評、小組考評和組間互評三部分構成。具體評價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
(一)注重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主要由小組成員綜合學習表現、個人及小組完成課堂任務兩部分組成,綜合學習表現作為基礎分,個人及小組完成任務部分的評價作為提高分。基礎分占70%,由學生個人及小組整體的課堂表現和作業練習情況組成;提高分占30%,由所在小組的個人及整體課堂任務完成情況和小組成員階段性成績測試得分構成。
(二)注重集體評價
小組的集體評價由小組考評和組間互評兩部分組成,由老師和小組考評共同完成,具體評價參考導學案設置的教學任務解決方法是否科學可行、小組分工是否合理、小組成員的合作程度如何、組員參與度如何以及完成質量如何等等。組內表現打分由小組所有成員(包括本人)的評價構成,著重對組員參與活動的態度,執行和完成任務的情況,在小組集體活動的具體表現,與學習伙伴的合作情況,以及對實驗項目的完成和研究結果有何貢獻等等,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
經過一學年不間斷的嘗試努力,在該班開展了以導學案為支撐的《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實踐教學探究,每個小組積累了實實在在的小組合作學習經驗,并形成了獨特的知識結構體系復習資料。在課程結束后,我再次以調查表的形式了解該班學生在《算法與程序設計》課上參加小組學習的情況,同學們都能比較好的適應和接受這種自主探究積極的學習方式,并在本屆學考選考成績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該班高三技術選考1人得100分,班級成績平均分達88.5,創造了歷史新高。
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參與討論設計每一塊教學內容的導學案,這樣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給小組充分自由發揮的同時加強教師的課堂節奏把控,進一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保障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素蘭、李景龍.《合學教育:突破合作學習的5大瓶頸》[M].天津教育出版社
[2]程功、陳仙梅編.《教育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