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 王蕊
摘 要: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幼教的奠基人,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的幼兒教育。他在幼兒教育領域進行了長期的、開拓性的實驗和實踐和研究工作,創立了“活教育”理論體系。振興幼兒教師培養對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關鍵性作用,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借鑒陳鶴琴關于幼兒教師培養的方法和途徑,對提高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陳鶴琴 核心素養 學前教育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振興教師教育的十項措施,其中在教師培養層次提升行動中指出:“辦好一批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若干所幼兒師范學院。各地根據學前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擴大專科以上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規模。”師范生生源質量改善行動。“積極推行初中畢業起點五年制專科層次幼兒園教師培養”等措施以實現振興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2017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根據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要求,確定高等學校、中等師范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規模和層次,加大本專科層次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力度。到2020年,基本實現幼兒園教師全員持證上崗。深化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提高培養質量,強化實踐能力。”陳鶴琴是我國近代幼兒教育的實踐者和開創者,結合其幼兒教育實踐研究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析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和教學改革,振興幼兒教師培養,實現促進“準幼兒教師”個人成長和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目標,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在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的帶領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團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遴選和界定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即21世紀我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①。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點②。
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其中文化素養是個體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必要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是促使個體實現個人價值和適應社會的重要前提與根本保證。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應該是在緊密圍繞核心素養基礎上體現專業特色,做到成人和成才培養相結合。
一、陳鶴琴幼兒師范教育理論
(一)改革師范教育的基本前提——“活教育”理論
陳鶴琴指出“活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盡量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打破只用耳朵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情的教育③。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④。“做人”指努力學習怎樣做人,尋求社會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做“現代中國人”需要具備健康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世界的眼光;除此之外要做“愛國家,愛人類,愛真理”的現代“世界人”,不僅要為中國的民族獨立,還要為世界和平奮斗⑤。依此,陳鶴琴指出幼兒園教育的四大目的:在做人方面,要培養幼兒合作精神、同情心、服務精神及謙讓、誠實禮貌等道德品質;在身體方面,要訓練幼兒養成各種強健體格的習慣⑥,如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健康飲食起居習慣、跑跳攀爬等科學合理的運動習慣;在智力方面,允許幼兒提出各種問題,培養其研究的態度,通過各種活動指導幼兒充分接觸自然和社會,豐富其經驗和知識,促進其想象力的發展,使其具有講故事、繪畫、手工等能力;在情緒方面,讓幼兒養成樂于欣賞、快樂等積極情緒外,家長和教師要注意教育方式,避免使幼兒產生懼怕感,通過引導幼兒接觸萬物來消除其恐懼情緒。“活教育”的中心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幼兒是能動的核心。學習中一切活動是為了幼兒。陳鶴琴指出:“幼兒不是‘小大人,幼兒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亦具有他的本身的價值,我們應當尊重幼兒的人格,愛護她的爛漫天真。”⑦他深信幼兒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并且具有探索發現的潛能,幼兒應該作為學習的主人而受到尊重,強調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二)提高幼兒教師水平基本途徑——“教、學、做三者合一”
陳鶴琴在《師范教育的根本問題》一文中論述,師范教育要好就必須有好的師資,師資既然好,辦的教育就不會不好⑧。要辦好師范教育需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教授任何事情,必定先把學習此事的動機引起,方始有效⑨。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一方面需要豐富的學識和極具吸引力的教學水平等外在因素的引導,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等內在因素的持續作用,才能使學習具有持續性。二是學習動境,動機的引起,必須有學習的需要,即在某種情況之下,不得不做某種活動。比如在水中才能學習游泳,在山上才能練習爬山⑩。這點針對教師教學就是要求教師教學內容要盡量具有情境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針對學生角度就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的價值。三是自我需要,學習的人有了動機和需要才能把學習的事當作切身問題,不需要外在壓迫自動去做,這樣的學習效率任何其他教學方法都達不到{11}。自我需要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內在需求的表現,源自內在動機,是學生學習堅持性的保障。四是相對的輔助,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教師輔助指導,針對學習內容教師的支架作用是促進學習學習效果達成的關鍵因素。教的主旨是輔助學習者自習,中心問題仍然是學的人自主自動學習。只有自愿學師范,才能有可能當好教師,陳鶴琴指出師范教育的最終途徑是“教、學、做三者合一”。這與《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其中指出師德養成教育全面推進行動、師范生生源質量改善行動、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建設行動、高水平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行動,正是從生源質量、人才培養水平、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促進教師教育水平的提升,其中體現師范生培養路徑教——學——做的有機結合。陳鶴琴指出“師范教育一定要實驗”{12}。“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要給予幼兒適宜的教育,國家在學制上宣布幼稚教育的地位、教育界要共同提倡,使全父母普遍認識到幼稚教育的重要性,只有經過實驗,才能獲得切實的改進。師范教育不僅是做兒童的師表,還要做社會公民的表率,他們要教國民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13}。師德和專業能力并重,學和做統一。
(三)幼兒師范教育的內容——培養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教師
陳鶴琴在培養人們滿意的幼稚園教師中指出應從思想政治、業務修養、教學技術、優良品質四個方面培養幼兒教師。思想上教師要培養具有五愛精神的公民、幼兒是中國的未來;在專業上,要運用音樂、自然、故事、游戲、舞蹈、手工、圖畫等技能和方法組織教學活動。知道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飲食、衛生及科學運動習慣的途徑,促進健康體格的形成。掌握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方法,注重對幼兒道德品質和藝術修養的培養。要掌握教學技術基本原則,其中包括幼兒“做中學”、教師“做中教”教師和幼兒在“做中求進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學方法;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知道幼兒行為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正確引導;能夠和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能夠根據全班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適當的學習材料,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會的活教材,掌握語言、文字、圖畫、音樂等表情達意的工具組織生動、豐富的教學活動。幼兒教師在教學的技術上應做到能講故事編歌謠謎語、能畫、能唱、能做手工、能演奏樂器、能布置班級環境、能種花種菜做點心等。在品質方面要做到和藹可親,樂于助人,具有合作精神;掌握自我反思的方法,以集體利益為主,注意身體健康;能夠熱愛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幼兒;能夠以高度的熱情創造性地工作,遇到困難不氣餒;要堅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適應新時代的改變,為人類幸福、世界和平做自己應有的貢獻。陳鶴琴在《幼稚園教育的課程標準草案》(1945年)中指出幼兒教師培養的目標分別是:“使學生認識幼稚園教育在建國工作中之地位,以激發其專業信仰;使學生民了幼稚教育的演進及各國幼稚教育的概況,以喚起其研究興趣;使學生熟悉幼稚教育之設施,以培養其工作能力。”{14}分別從宏觀的思想建設,到中觀的知識,再到微觀的具體能力對幼兒教師的培養提出要求并在課程標準中按照學期目標分別體現出來。培養目標正好涵蓋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的師德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陳鶴琴作為中國幼稚教育實踐的開拓者其教育思想對當前幼兒教育的影響依然具有極高的價值。
三、振興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一)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高學生通識能力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分別從微觀的個人身體健康、學習生活、工作能力培養,到宏觀的社會責任具體說明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關照的基本點,也是培養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民的基本要素,強調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個體發展和服務社會的雙重任務,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通過通識課程部分,體現十八個基本點所涵蓋的內容,完成培養一個完整的社會人的目標。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計中應有針對性地包括人文底蘊、人文情懷、審美情懷、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認同、國家認同、世界理解、社會責任相關內容,當然這些不可能都通過一門課程體現,但是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比如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形式政策、外語、計算機、大學語文等都是從不同的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陳鶴琴特別指出教師的思想政治和優良品質的重要性。
(二)基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培養專業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主要是幼兒園和幼教機構的教師。0—6歲嬰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園教師必須有良好的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另外,幼兒園教師有別于其他學段教師,須承擔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任務,教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之中。幼兒園教育活動包括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課程內容更多地體現生活化和綜合性,需有具有觀察和分析兒童的行為、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教育活動的組織、環境的創設和資源的挖掘、合理評價教育的成效等關鍵能力,有廣博的知識和比較全面的素養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勝任幼兒園的工作。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計過程中體現專業相關的核心能力,針對幼兒教師的專業性,在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能力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體現專業核心能力,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其中包括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職業理念與認識、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通識性知識、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共十四個方面圍繞幼兒園教師的職業核心能力進行課程設置,旨在培養學習崗位適應能力。課程設置需圍繞核心能力,根據幼兒園課程開設的需要,有的放矢地開設課程,避免繁復多雜。目前幼兒園課程主要圍繞《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精神,以五大領域為主要內容,圍繞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設置相關課程,其中包括傳統的領域課程活動設計方案,同時也要涉及組織這些活動所需要的技能技巧音樂、美術、舞蹈,技能課程開設難度及廣度,主要是滿足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及相關活動使用即可,不易難、煩、雜,導致學生學不了而厭學,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觀察了解幼兒能力水平的培養。
(三)圍繞幼兒園保教活動需要——提升實踐教學水平
幼兒園一日活動主要包括教學活動、集體操、游戲等。具體需要學生掌握撰寫教學設計、制作教具、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具備基本的幼兒舞蹈、韻律操編排技能及組織游戲活動的能力。綜合考慮實踐教學能力包括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講故事、幼兒韻律操、手工、繪畫、兒歌彈唱及歌表演等能力。因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涵蓋范圍多,所以實踐項目較多,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相對較多,特別是舞蹈、音樂、美術等藝術相關技能學生進大學之前很少接觸,學生學習過程就比較難,具體涉及運用到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難度更大。《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強調“注重協同育人,注重教學基本功訓練和實踐教學”。“推動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和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因此,教學設計、實踐內容需要分類進行,集中實踐和學生自主實踐相結合,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相結合,教師指導和學生互助相結合,以保證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同時用實踐促進知識的掌握。
注釋:
①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2.
②周梅香.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核心素養探析——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視域[J].高教論壇,2017(2):9.
③④⑤⑥⑧⑨⑩{11}{12}{13}{14}陳秀云,成一飛,編.陳鶴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8,59,62,17,26,26,26,27,28,29,45.
⑦徐金鑫,時松.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特點及其現代價值[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8).